冯志福:真率质朴,浑厚雅健
标签:
文化 |
分类: 翰墨青史 |
冯志福:真率质朴,浑厚雅健
王幅明
冯志福(1944—),河南新乡人。
第三届中国书协理事,擅隶书、篆书。
冯志福,字荫庭,1944年1月生于河南新乡。他在上小学的时候有写字课,用毛笔临帖,在书写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老师批改作业,对冯志福写的大字画下的红圈格外多。这对一个少年是一种很大的鼓舞。老师也许没有想到,他的鼓励铸就了一个小小学子与书法的终身之缘。
由于家境贫穷,冯志福只能四处到朋友家借阅或交换字帖,回家临摹学习。有些字帖需要不睡觉通宵达旦的临摹下来,以便第二天按约归还人家。对于书法艺术的追求,冯志福要付出比常人许多倍的艰辛努力,他所临习的古今法帖枚不胜数,数量之多即连自己也很难记清。尽管没有家传,没有师承,但这一不足反而成了冯志福的某种优势。他可以在毫无约束的状况下,博采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1962年毕业于郑州水利学校后,他被分配在在新乡一三四厂化验室,做光谱分析,业余时间继续他的书法爱好。1970年代中期,一次全省的书法展,使当时年仅3 0来岁的冯志福脱颖而出,迅速引起新乡及全省的关注。一个朋友鼓励他,让他写一幅字向省会的书法展投稿。当时他还没有勇气和胆量,觉得自己写得不行。他的朋友说,马上就要截稿了,过了中午就要送到郑州,要求他必须写一幅,边说边给他准备好宣纸和笔墨。在朋友的一再鼓励下,他即席创作了一幅,并如愿入展。第一次参加省里展出,给他留下了终生难以磨灭的印象。这次经历,使冯志福的信心大增,开始频频参展,并屡屡获奖。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他被吸收为首批会员,作品入选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
1982年,冯志福的人生履历掀开新的一页。这一年,他调入新乡市群众艺术馆,从事专业书法创作和书法辅导工作。他庆幸从艰苦的岁月里走过来,正是年轻时的特殊经历,使他非常珍惜现在的一切,全副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工作中。
接着,书法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书法篆刻展览、全国第一、二届中青年书法家作品展、郑州“国际书法展”、开封“国际临书大展”、四川“国际恐龙灯会书法篆刻展”、“世界和平年书法展”和“中国新加坡交流书展”等,获河南省首届“龙门奖”银奖、‘中原书法大赛“一等奖。1986年,参加河南省书法家协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首届“河南中青年书法家15人墨海弄潮展”,他以楷、行、隶、篆多种书体且个性鲜明的作品参展,令人刮目相看。他在作品前写道:“时间无情,艺术无私。我最大的欢乐,莫过于写出了自己认为满意的作品。”1987年、1989年两次到日本举办书法展览和进行书艺交流。1990年10月在北京举办的河南书法周活动中,成功地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1997年3月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河南美术、书法、篆刻三人展”活动。1997年9月在广东潮汕地区举办个人书法巡回展,均获得书法界及观众的好评和赞赏。其作品多次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及有关博物馆、纪念馆和碑林收藏、刻石。
1985年7月,新乡市书法工作者协会成立,冯志福任副主席。之后任新乡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副研究馆员。1991年11月,在河南省书协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副主席。1991年12月,当选第三届中国书协理事。之后,又分别于1996年、2001年,继任第三届、第四届河南省书协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主任,第五届河南省书协顾问。2003年6月,任新乡市书协名誉主席。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书法集《砚边集萃》,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其隶书《唐诗精选》、楷书《宋词精选》和行书《岳阳楼记》,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其《五体常用字帖》等。另有视频“中国书法五十家创作系列•冯志福”。
冯志福书法以功力深厚见长,各体兼擅,尤以隶书为精,真率质朴,浑厚雅健,在严谨的法度中表现出旷达超逸的书卷气。其学书之路属“由近及远”,初由清人人手而上溯两汉诸碑,法古而不泥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力图显示出自己的风格和个性。并重视字外功夫的培养,博采诗词歌赋等姊妹艺术之长,使其书艺日臻精美。作品清新耐思、意趣横生,荡漾着浓厚的时代气息,用笔刚柔相济,施墨浓淡多姿,各书体笔法相互借鉴、渗透,和谐统一。其书端庄中藏奇崛,雄强中飘俊逸。楷书既有赵之谦的宽博、唐宋的法度,同时又不乏魏晋的雄厚与天真。行书气势奔放,刚健笃实,有王铎遗风;可谓飞动而不流滑,多变而不失体,渗透而不杂乱,峻逸而不浅薄;一种书休中体现出多种笔法,无论是宏篇巨制,还是小幅扇面,他都能使其格式有异,面貌也不雷同。篆书不滞,富钟鼎之神韵;隶书从清代钱泳入手,上追两汉诸碑之精华,融篆、草之形体、笔意于其中。他在隶书和篆书作品中所透露出的那份高古和娟秀之气,令人过目难忘。这种鲜明、独具个性魅力的书风,显示了冯志福深厚的书法功力,及他对于中国书法的深刻理解和情感的自然渲泄。他强调个性的张扬,但决不排斥对传统的继承。
2000年12月,《墨海弄潮百人集·冯志福书法作品集》出版,他在自序中说:“众所周知,习书须从传统人手,否则,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需要经历一个艰苦磨炼的过程,也要耐得住寂寞,以坚韧不拔、锲而不合的精神来对待看似表现形式单调、实则韵味无穷的黑白相映的线条艺术。书法作品的创作,并非一帆风顺,偶而会被突如其来的困惑搅乱自己平静的心境,犹豫徘徊,不知何去何从。那么,就干脆暂且先卸下这付沉重的担子,拆去这堵浮燥的篱笆,给自己一份恬静,给自己一份随意自然,冷静思考,认真的审视自己,找对自己的位置和努力方向,看准了的路,就要大胆往前走。前进中要勇于不断筛选和否定自己,大胆果断地修剪自己,并汲取外界精华,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便会‘柳暗花明又一村’。”
书界前辈费新我在看罢冯志福的作品之后,情不自禁的赞叹道:“气度不凡。”张海评其隶书:“飞动而流滑,多变而不失体,渗透而不杂乱,俊逸而不浅薄。”周俊杰评价他:“冯志福对隶书全面而深入的掌握,创作上的认真实践,给人印象他是属于‘苦功派’之列的书家。不求闻达,只知耕耘,默默地在新乡做着大量普及书法的工作,‘老黄牛’,也许准确地道出了他的为人和艺术。”(《中原书坛六十四家短评》)
2012年8月1日,“冯志福书法作品展”在新乡博物馆举办,展出81幅作品,涵盖了行书、篆书、隶书等多种字体。展览为期20天,吸引了众多书法爱好者前来参观。观众对冯志福先生的书法作品赞叹不已,许多人还在留言本上写下自己参观的感想,称观赏冯先生的作品着实为一大享受。
2012年12月28日,“冯志福书法作品展”在上海图书馆第一展览大厅揭幕,带来中原文化的一股雄风。此展轰动申城,观众络绎不绝,好评如潮,一时洛阳纸贵。上海书协主席周志高、副主席戴小京、宜家鑫、晁玉奎、河南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谢安钧及山东、安徽、湖南、甘肃、宁夏和新乡市部分书家出席开幕式。上海书协副主席徐正濂在致辞中对冯志福及中原书风大加褒扬,特以河南语调“中”字作评,倾注其对河南书风之推崇与赞誉。在上海展出结束时,仍有观众欲罢不能,赞之曰:上海多年不见如此高水准的书展,实为艺术大餐,视觉享受。一位年长的艺术家参观过后,对同行的几位后生说,像冯先生这样的书坛名流,尚能于一年间静下心境创作出百余幅不同书体、不同风格、不同形式的作品,让我们大饱眼福,其背后绝不只是技法的支撑,他对艺术的坚守使艺术境界不断得到升华。
2013年2月5日,由新乡市书法家协会主办的“冯志福癸巳新春书法展”在新乡市平原博物馆开幕。其展览词写道:“大凡德高之人必得众人之尊仰,大凡艺高之人必是谦谦之君子,冯志福先生便是这样的人。浸淫书法艺术数十年,书法创作是冯先生生命的一部分,是他所有艺术创作的出发点。冯先生亦是三十年来中国书法发展的亲历者和实践者。有人说,书法是一项传承久远的事业;有人说,我们已经难以继续在这部历史中书写新的辉煌,汝信否,这是一个可能的世界。况不尚浮躁潜心学问的人就在你我身边。我们都是书学之路上的匆匆过客,吾辈均当以学子之赤诚,在学书路上追蹑先行者的脚步,领受思想和品格上的磨练,负担起祖国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的伟大使命。书法创作必要讲究法度,法是基础,度是分寸,书法创新若不注意基础与分寸,则难以获得新的高度。今次,欣赏冯先生的最新创作,能使观者心中留下一席淡雅的空间,在繁杂浮躁的社会中得以保持平和之心态,在对书法艺术的认知上保持清醒的独立思考,在人生与艺术上追求宁静致远的境界。”
2014年6月,《新乡书法名家•冯志福》由河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张际春在序言中说:“‘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为人’,是冯先生常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始终践行的准则。先生潜心于艺事,一丝不苟,却从不焉名利而拉关系、辟路子,焉而不争;先生光明磊落,摈弃指冰说炭的曲道,远离断鹤续凫的媚时,睥睨说黄道黑的诡行,不屑小禅自缚、附骥攀鸿的徼名。朝干夕惕,堂堂正正地踏入透彻玲珑的艺术的化境,唯有衔华佩实之境界者,才能入此化境也。”
美术评论家范洪评价冯志福:“书法是孤独者的艺术,需要耐得住寂寞,名利场上的鏖战成不了真正的艺术家。冯志福为文化而艺术,为艺术而艺术,而不去计较金钱名利物质财富的患得患失。当今书坛,工匠做作,机械复制,荒诞怪异,坑蒙拐骗之风盛行,书法艺术已成为了猎取名利的竞技场,背离了艺术的本源。面对日益喧哗浮躁的现代书坛,冯志福怀着对文化的一种责任感,异于时流,甘于寂寞,远离开纷乱嘈杂的书坛核心,躲到简朴的书斋中,潜心学习研究传统书法艺术,领悟传统文化的内涵,在传统基础上不断革新,承继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冯志福举止优雅,温恭自虚,虽不善言谈,但他宽博豁达的胸怀,渊博睿智的学识思想,时刻会感染着你的情绪。他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对物欲名利的淡泊超脱态度,对弱者的关怀,对文化的沉思,不经意间会影响着你的人生之路和艺术取向。”
“他从文化的高度审视书法,从古代碑刻法帖,大师前贤身上汲取营养,充实完善自己。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他逐渐掌握了适合自己文化气质的笔墨语言,形成了既有着深厚的传统功力又不同于主流流行书风的独特的书法艺术风格。他的书法具帖学的妩媚秀丽,飘逸潇洒,又有碑学的沉雄博大,朴拙厚重,揉帖学、碑学于一身,抱朴含真,蕴蓄古雅。尤其在不同字体笔法的渗透结合上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个性与传统融合,时代气息浓郁。他的书法从不剑拔弩张,哗众取宠,而是以技托道,因心造境,追求含蓄、安定、中庸的内美。他善于运用不同字体的优长,不执定法,借鉴、渗透、互补各体笔法,使之在自己的作品里完美结合,似乎不合法度,一切却又在法度之中。”(《传统文化的守护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