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连载-五行通背拳与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的关系

标签:
拳种间的关系杂谈 |
分类: 武术运动 |
五行通背拳与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的关系
三、可以从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中发现什么
1、与太极的关系
先生认为二者的关系是,“通背拳原系五行内功及混元一气与太极神髓相接”,“皆按五行生克之理,由柔入刚,得其中和之气,以理推术、变化无穷,纯任自然,不用孥气、不用拙力、不伤血气”。追求的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具体内容上:
1)二者拳理相通。吴图南[1] 老先生在《国术概论》太极拳行功要论中曰:“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太极拳十六关要论[2] 曰:“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息之于鼻,呼吸来往于口,纵之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太极拳五字诀[3] 有曰“四曰劲整:…,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宰于腰,行于手指,发于脊背。…,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所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先生在《祁氏五行通背拳谱》中曰“气要随力,力始在于足,通手腰贯于背,力由背发[4] 。”“力由背发,曲出直放[5] ”。力由背发,始由足,贯于背之原理称之为通背,通即通达之意,背乃人之脊背。明确可鉴,五行通背拳无论是在拳理上,还是在命名上都和太极拳学“力由脊发”的理论相同。
2)二者在阴阳五行以及导引、吐纳、经络等理论上异曲同工。太极拳在应用理论[6] 上有曰:“五行生克,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如两人交手,敌以柔来者,属阴,阴当以阳克之;属水,水当以火克之。”“上言以火克水,盖以火能生土,土能生金。火外明而内暗,阴性也。金,阴所成之质也。木,在人属肝,金,在人属肺。天下能克木者惟金,金与火皆阴类也。所言以刚克柔者,是以火克水,以金克木也。虽曰以刚克柔,其实原是以柔克刚。”前辈武术家用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与肺肝肾心脾的五脏相对应,用国粹《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来解释生克的道理。先生的五行相生相克论[7] 与上述理论几近一致,这不是巧合!
3)二者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理论上一一对应。五行通背拳的八要论[8] 与太极拳的刚柔、虚实、动静、快慢一一对应,法理相通。先生创编的通背拳周天状中有决曰:“身法要则周天状,阴阳变化内中藏,柔缓活合轻灵妙,粘随吸化柔克刚”与太极拳“粘黏连随”的拳法要义一脉相承。在具体动作上,周天状中的“狮子滚球”和太极拳中的 “抱球”完全一致,从拳理到拳势都可以证明其一致性。
4)二者对“松”字的理解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先生在五行通背拳谱中极力倡导“探背松肩、两臂舒松、全身轻松、松肩舒胸轻”,这与太极拳法崇尚“有意练柔,无意得刚”,特别强调“松”,要求练功者纯任自然,将全身的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保持在一种自然而舒展的状态中达到空境意境的状态几近一致。
5)其它方面。先生练功的“贵乎专”之说与太极拳的“太极十年不出门”的拳谚高度一致。洪洞通背拳[9] 和河南温县陈家沟陈王廷十三式太极拳有着根深蒂固的不解之缘,二者虽套路形式结构不同,但拳经、拳谱几乎一致,都以“拳经总歌”为指导,功聚一身,巧力胜人为要旨,借力使力为法门。这方面的文献很多,大家可以查看。
2、五行通背拳与形意拳之比较
先生幼习形意拳与八卦掌,所以在形成自己的五行通背拳系时,必然难以脱离其它优秀内家拳种的影响。
二者更加形神相通,特别是先生对形意拳以三体式为根,以十二形为势,以劈、崩、钻、炮、横五拳为法,以五行生克为理的形意拳的势、法、理有着深刻的领悟。将“三尖对正、手脚齐到”、“肘不离肋、手不离心”等功夫打下了坚实的功底,其印记在发展、改革后的五行通背拳中多有出现,我们不妨以先生1935年所著《五行通背拳谱》与相关形意拳文献对比,见表6。
通过比较我们不难看出,五行通背拳与形意拳在五行与五拳、五脏、相生与相克的关系方面几乎完全一致!形意拳乃内家拳之代表拳种之一,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五行通背拳也是内家拳。
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为什么我们的比较对象选择的是先生1935年所著《五行通背拳谱》,而不是先生武学思想成熟期1953年所著的《祁氏五行通背拳谱》呢?因为到1953年先生已经将其拳谱高度概念和集成化,对于具体的述说已经大为减少;在原来非常具体的基础上进行了引深,并进一步提出“静能克动,虚能克实,柔能克刚,缓能克急,阴能克阳,此乃五行相生相克之理”的述说。
3、形意、八卦、太极三拳的关系
孙剑云大师说[10] :“形意、八卦、太极三拳所修为者,都是内劲。三拳形式不同,道理则一。力道不同,劲性则一。”“故形意、八卦、太极三拳,实则太极一气运作的不同形态而已。所以,三拳一理,可以合一。”所谓"内劲"者,即指经过武术锻炼获得的一种能随意转换方向、变化大小的力,特点是运转隐于内而不显于外,这种劲具有聚全身气力于一点的威力,亦称“整劲”。内劲锻炼注重以意识引导动作,以呼吸配合力的蓄发,从而提高神经中枢系统驾驭肌肉张弛的机能和以气催力的能力。不言而喻先生晚期的五行通背拳讲求的也是内劲、刚柔相济、以柔克刚、行止神连和阴阳运化,所以将先生晚年推出的五行通背拳列入内家拳不属于牵强。
在书剑子著《大连老拳坊》[11] 一文中曾对先生习练内家拳之精熟和融会贯通有过这样的描述:“修教官在一片掌声中走上舞台,抱拳说道:‘献丑了。’只见腰一扭动‘摔拍穿劈’、‘白蛇吐信’、‘狮子抖翎’、‘鹞子穿林’;突然间阴阳互变动若休,空空静静气自游,‘如封似闭揽雀尾’、‘玉女穿梭搬拦捶’;一转身,两脚摆扣似趟水、单换双换两掌随;忽又亮出了‘三体式’,接着劈崩钻炮横五拳造势,鹰燕鹅虎龙五形收场。向大家抱拳道:‘请多指教’。在大家鼓掌的同时,三位教官面面相觑,竟难看出此拳属于那一门派。有人请问此拳名称,修教官站起来说:‘为了给大家助兴,意在四方欢聚,就叫四门拳吧’。此拳是修教官即兴发挥,由通背拳、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四个门派拳法组成,故称四门拳。”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说明了五行通背拳与内家拳同属一脉的关系?
注释:本文于2012.3.6日开始写稿。本章节定稿于2021.6.28日。
[1] 详见民国2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吴图南著《国术概论》P49.
[2] 详见清.宋书铭传抄太极拳谱
[3] 详见清朝李亦畲《太极拳谱》
[4] 详见《祁氏五行通背拳谱》五行状的原则
[5] 详见《祁氏五行通背拳谱》连环占心炮的法则
[6] 详见清朝陈鑫太极拳学。
[7]详见修剑痴中华民国二十四年冬著《五行通背拳》-通背拳名称及根基论-论法部-五行相生、相克论
[8] 详见《祁氏五行通背拳谱》第六章通背拳的八要论。
[9] 详见《通背缠拳》P9-12,陈国锁,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10] 详见《孙氏武学研究》,童旭东编著,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8.11.P318、P319
[11] 详见书剑子著《大连老拳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