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摄影】古徽州.灰白老宅(一)

(2010-05-23 18:38:10)
标签:

古徽州

徽州民居

潜口

三雕

如歌

摄影

旅游

分类: 游山玩水

http://s2/middle/461120cbt87304927a891&690

 

古徽州的民居,白墙黛瓦,黑白分明,可心宜人。

古徽州的民居,素洁清爽,简约内敛,高雅得体。

古徽州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述说着古老岁月的沧桑,凝重的色彩似乎要告诉我们,时光可以慢慢溜走,而书写在其间的故事,永远无法被风雨剥蚀。

春天,我和同学结伴去婺源,去古徽州,与其说是去看油菜花,不如说是去看徽州的历史。高高的马头墙,班驳的青石板,看到的是历史,触摸的还是历史。谁在流逝的光阴中远去?谁还在坚守着古老和残破?白驹过隙回首间,沧海桑田,一转身,千年已过。

三月,从古徽州地界(婺源、黟县、歙县)旅游归来,计划中民居的片子和文字一直未发,被杂七杂八的事给拌住了。定了的事,总是要做的,如同欠债,不能总拖着,今天的这篇博文,就算是还账吧。

 

http://s8/orignal/461120cbt871281945db7&690

   P1.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房子属豪宅之列,一般百姓住不起。只是这褪了色的楹联与奢华气派的宅子有点不大协调,怪不得那里“今不如昔”,这能靠旅游来吃祖宗饭,后嗣们的文化修养远逊于前人。

 

http://s16/middle/461120cbt87128335c31f&690

   P2.礼耕堂,位于婺源晓起。厚重的结构和凌乱的摆设,昭示着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个在旅游文化的熏染下满是铜臭味道的镇子,除了村口这几间豪门大户,可说是毫无参观价值。

 

http://s3/middle/461120cbt871bec7cf522&690

    P3.这个,但凡大户,必须有。

    徽州门楼顶部的飞檐,与北方的飞檐大相径庭,多数镶嵌于墙面之内,且做工极为精细。

 

http://s16/middle/461120cbt871286e0295f&690

   P4.因为不能上去,只好在下面仰拍,而仰拍的画面,或许更能凸显其不凡的气势,那敞开的,半开的木窗,居然让我感受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让我不由得去猜想那窗棂后面曾经发生的故事。

 

http://s12/middle/461120cbt8712815b11fb&690

   P5.徽州三雕是指具有徽派风格的砖雕、石雕、木雕三种民间雕刻工艺,是古徽州地区明清建筑中的装饰性雕刻,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

 

http://s11/middle/461120cbt871294f5e11a&690

   P6.“三雕”的历史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极盛。

   砖雕是徽州盛产质地坚细的青灰砖上经过精致的雕镂而形成的建筑装饰,广泛用于徽派风格的门楼、门套、门楣、屋檐、屋顶、屋瓴等处,使建筑物显得典雅、庄重。它是明清以来兴起的徽派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份。

 

http://s13/orignal/461120cbt871beca8d7fc&690

    P7.石雕在徽州城乡分布很广,主要用于寺宅的廊柱、门墙、牌坊、墓葬等处的装饰,属浮雕与圆雕艺术。因受雕刻材料本身限制,石雕不及木雕与砖雕复杂,主要是动植物形象、博古纹样和书法。在雕刻风格上,浮雕以浅层透雕与平面雕为主,圆雕整合趋势明显,刀法融精致于古朴大方,没有木雕与砖雕那样细腻繁琐。

 

http://s15/orignal/461120cbt87128355683e&690

   P8.徽州木雕用于建筑物和家庭用具上的装饰,遍及城乡。在徽州,无论屏风、窗楹、栏柱,还是日常使用的床、桌、椅、案和文房用具,目及所及,均可一睹木雕的风采。徽州木雕题材广泛,

 

http://s5/orignal/461120cbt872d78ccff94&690

   P9.徜徉于古徽州,扑面而来的是陈酿般醇厚的文气,从那门槛里走出徽州的名人何其多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文学家朱弁、皖派篆刻创始人何震、近代的铁路专家詹天佑,教育家胡适,现代医学家程门雪,而近来走红的胡雪岩也算是其中之一吧。婺源县桃溪村潘氏宗祠的对联:“一门九进士,六部四尚书”更是为后代所感慨不已。

 

http://s3/middle/461120cbt8712837827e2&690

    P10.心中的一丝悸动被点燃,不仅因风景的秀美,更因其神韵的迷人。

 

http://s11/middle/461120cbt871284a254aa&690

   P11.历史上的徽州,曾有过6000余座大大小小的祠堂。在徽州,过年最神圣的地方,就是祠堂里的祭祖。

 

http://s15/middle/461120cbt872d7912015e&690

     P12.“追远溯本,莫重于祠”、“无祠则无宗,无宗则无祖”,文献中记载,徽州“祠堂连云,远近相望”。她集徽派建筑与宗法精神于一身,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富有极强的文化个性,留有鲜明的艺术表征,是徽州祠堂文化的缩影,家族血统维系的化身。

http://s2/middle/461120cbt73e9314444f1&690

   P13.歙县棠樾男祠,学名敦本堂、又称万四公支祠、鲍氏支祠,三进五开间,享堂构筑宏敞,用材硕大,气势恢宏。

 

http://s9/orignal/461120cbt873691a2b808&690

   P14.分布在徽州境内大大小小、风格各异的古祠堂,是独特的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的祠堂与民居、牌坊并称“徽州三绝”,每一座祠堂都是当时徽州经济、文化及建筑艺术的体现,也是徽州历史的浓缩。

 

http://s12/middle/461120cbt871bec02ebdb&690

   P15.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徽派建筑,有个地方一定要去:歙县潜口。那里有座古徽州民居博物馆,分明代民居和清代民居两部分,免费参观。专家云:“观皇宫,去北京,看民宅,到潜口”可见其规模及价值。此片为明代民居入口。

 

http://s11/middle/461120cbt871be0781f3a&690

    P16.清代民居入口。潜口民居博物馆集中了明清两代徽州最典型的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古亭、古桥及五百多年的古树、古井、古匾,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中国古建筑史和建筑学的珍贵实例。

 

http://s16/middle/461120cbt871becb1ab5f&690

   P17.讲解员介绍:博物馆的民居(准确地说,应该是豪宅)都是从徽州各地整体搬迁至此,搬迁重建时,所用材料以原古民居旧料为主,不足部分才用新料弥补。于是,你在徽州游走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同一座豪宅,潜口有,别处也有。比如罗小明宅,出了潜口,离此地不足八里的八卦村还有一个。

 

http://s2/middle/461120cbt871be0a08321&690

    P18.潜口博物馆内的牌坊,地地道道的原装旧货。

 

http://s8/orignal/461120cbt871be110b9a7&690

   P19.徽州的民居建筑有一种强烈、优美的韵律感。长长的青石板上,耸立着一座座高墙深宅,四周被白色的高墙围起,名曰“封火墙”,远远望去,就像是古城堡。

 

http://s6/middle/461120cbt871be0b14cf5&690

   P20.潜口豪宅民居的恢弘气势,一定会让去过那里的人惊叹不已。

 

http://s11/middle/461120cbt871bebae4a9a&690

   P21.这意境,我喜欢。因为这里不仅仅有艺术,更有人文和历史。只要你用心,这里的一廊一柱,都会有许多故事可以对你讲述。

 

http://s1/orignal/461120cbt872fd8a461e0&690

   P22. 进入徽州民居,你会发现,这些民居内部繁杂、精致与外部的简洁、古朴形成鲜明的对照,徽派建筑中著名的三雕——木雕、砖雕、石雕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

 

http://s3/middle/461120cbt871beb794802&690

   P23. 徽州民居是徽州极具个性特征的文化现象,“胸中小五岳,足底大九州”的徽州人,他们四方经商,荣归故里的同时,也将域外更高层次的文化引入家乡,于是,“遥望高墙白屋”就成为徽州村落的独特景观。

 

http://s16/middle/461120cbt73e9312bf1cf&690

   P24. 也许因为经济原因,国内旅行社一般不会组团来此,光顾的游客多为自驾游者和驴友,再有便是国外及港澳台旅游者。

 

http://s9/orignal/461120cbt871be0efe838&690

   P25.  去潜口吧,去那里感受徽州,感受徽派文化,你可以不被打扰,静静地思考,飞跃千山万水,只为寻梦。

 

我的相关文章:

 
2010-04-17 10:42:31

2010-04-13 13:27:24

2010-04-09 16:38:55

2010-04-07 10:15:24

2010-03-31 07:28:4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