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藏民居立柱经幡冷杉滇西北香格里拉如歌摄影纳西族杂谈 |
分类: 游山玩水 |
#############################################################################################
P2、白云苍狗,皑皑雪山,蓝天下的藏族村落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与内地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P3、藏族聚居处,你可以看到许多木架子,人称青稞架,也被戏称为晒夫架,是用来晾晒收获的青稞的,如果谁家的男人惹翻了他的妻子,要小心也被绑在架子上呀。晒夫架,这也许只是个玩笑,但由此可知,藏民对女性是很尊重的,那里没有重男轻女的陋习。
P4、这是一处正在新建的最普通的藏民居,正前有两根粗大的立柱,因为香格里拉的藏民居多是大进深,里面还有照片中看不见的同样数量粗大的立柱。
P5、这家显然更富裕些,正前方是三根立柱。藏民居很讲究外观的装饰,外墙涂以白色,屋檐下,四方形的檩头分两层,窗户外部或雕或镂,样式多多,并以鲜艳的油漆上色上光,非常漂亮。
P6、这是我看到的最宏大的在建民居,正前方粗大的立柱有四根,立柱以雕花的石墩为柱脚,以防潮湿霉烂,这样的民居传宗给下一代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P7、这也是一座四柱的藏民居,已经基本完工,从片中可以看到,藏式民居虽是长方体造型,但都呈明显的梯形状。屋顶则是在现代的彩钢板上铺以木片,既保留传统风格,又可以隔热保温。
P8、藏民居除了墙基用石块外,其余部分很少用砖石料,完全是土木结构。
P9、看到一处处在建的藏民居,除了被其风格震撼外,心中有一个大大的疑问:一所藏居所消耗的木料都不下百十方,这样庞大的耗费,天然资源承受的起吗?
P10、藏民居的建设以木工为主,木工也是民居的设计大拿,一所最普通藏民居也有最讲究的木刻装饰。这是木工师傅正在制作房屋梁柱。
P11、我不能不惊叹,藏民居外看宏大粗旷,内部却极为精致,一个普通人家的装饰,在我看来简直是难以想象的奢华。
P12、正在工作的木工师傅。
P13、看见我来拍摄,小伙子们有些不好意思。
P14、这是用于屋前立柱的粗大的原木。
P15、能开出这等方子的原木,该有多粗啊!!!
P16、我曾问导游:如此大规模盖新房,又是这样大的消耗量,天然林能承受得起吗?导游告诉我:藏民为盖房子伐木是要事前经过批准的,一个村子一年只批准很少的几户人家,被批准的人家上山砍伐完毕,要脱水干燥两年后再请人盖房子,而一所民居盖完至少还要用两年,因此,一户人家从批准到新居落成,至少要用四五年时间。
P17、藏民居的建筑,要砍伐大量的云杉或冷杉,这就是原始林中的树木,是云杉还是冷杉我分不清,像我身后这样粗大的树木怕要几百年才能长成。
P18、除了民居,公共建筑消耗的珍贵树木恐怕更多。
P19、给一个特写:这是真正的超级原木,如此随便的用于一处普通的公建,在我们这里是不可想象的。
P20、经过一个极普通的藏族村落,公路边有一座建筑,应该不是普通民居,且把它也归入公建类。外表看,此处建筑耗费木材似乎不多,且随我走进内部看一看。
P21、因为是中午,建筑者都歇了,我仔细看了一下,这里没有粗大的立柱,但雕刻依然精美。
P23、这是我在车子上拍摄的片子,看点在两座白塔。所有的藏村,在进村入口处和离村出口处各有一座白塔,既满足了藏民转经之需,也是一种标志,尤其在山区,你行走在苍茫的大山里,只要远远的看见白色的经塔,就知道前面有了可以歇脚的村落了。
P24、山区的藏民居与坪坝区最大的区别,在于由土木结构变为砖木结构,而且是以砖石为主。我想,这种变化既因为地形所限,无法建构那种宏大的建筑,更因所处地区的植被不允许他们象坝区那般奢华。
P25、
P26、这是一户贫穷人家,房子是陈旧的,墙面既不是砖石结构,也没有涂以鲜艳的涂料,基本上是座土屋,孤零零躲在大山的一隅。
P27、我们在香格里拉县城住过的宾馆,浓郁的藏式风格。
P30、除了那些令我印象深刻的藏民居外,滇西北还分布有彝族、纳西族等,他们的居所也各具特色。
P31、长焦拉近来看,应该是彝族村落。
P32、这是典型的纳西族村庄。
P33、因为是旅游,不可能等待理想的阳光,片子就只能凑合看了。
P34、大山深处的彝族村庄,与我隔着一条金沙江,土地极为贫瘠,不通公路。导游说,如果不为买盐巴,他们长年都不会出山的。
P35、我很得意自己的这两张片子,但我知道,片子背后的贫穷是我所无法忍受的。
P36、我想起了自己在回忆下乡生活时写的那篇文章《只宜旅游,难宜人居》,对我们来说,滇西北的许多地方,如今依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