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三年前,在参加一次音乐评审奖时,听高晓松讲起过他对《山丘》这首歌曲的喜欢,并透露出自己写了一首名叫《越过山丘》的致敬歌。这句话,后来渐渐忘了;这歌名,却还藏在记忆深处,以至于三年后再听到这首歌时,竟然有一种邂逅老朋友的亲切。
三年多前,《山丘》火的一塌胡涂。印象中在近十年的华语乐坛,还没有一首大红曲,与时尚潮流无关、与歌手人气无关、与曲风国际无关,反倒是有着“老气横秋”的主题,以及真正人文情怀的积淀。
李宗盛曾经在面对媒体时,抛出过“饲养”论,大致意思是听众这个群体,喂什么饲料长什么样子,其中满是对现代音乐工业体系复制的无奈,当然也流露出他们那时代音乐人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而《山丘》的流行,说明歌迷不是听不来好的音乐,而是现在这个时代,缺少好的音乐人去写好的音乐。
的确,流行音乐作为现代娱乐工业的一部分,它有其娱乐属性的一面。但作为一种有文字的旋律,流行音乐同样可以是一种现代诗歌,有人文有传唱,而这也才是流行音乐更高级的状态。它不仅用来一时的消费与传唱,更有着更广义的传播与分享,以及启迪、共鸣、自省与回味。
李宗盛和高晓松虽然来自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年龄,但隔着一个时代出道的两位音乐人,却在人文民谣这种形式上,最终胜利会师。前者是台湾现代民歌运动的旗手之一,并且在小人物主题和女性情歌主题两方面,奠定了一个行业的基础。后者曾经是中国内地校园民谣的当家小生,虽然把唱歌的任务交给了老狼,但《同桌的你》、《睡在你上铺的兄弟》、《冬季校园》、《流浪歌手的情人》等作品,在创作上却堪称是校园民谣史上教科书级的作品。尽管高晓松在后来成为复合型跨界人才,对于音乐创作并不是倾力而为,但即使如此,其寥寥数首作品如《谭某某》、《如果有来生》和《风起来的时光》等,依然证明他是国内顶尖的词人。

两个隔着一个时代的音乐人,最终因为高晓松对李宗盛致敬的《越过山丘》,从而产生了联系。这样的音乐对话,也让人想起历史上那些文人墨客,以诗倾情的种种佳话。这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也是“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这还是“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以及“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或“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知音确实世所稀,所以也才有了伯牙绝弦的传奇。但知音一旦相遇,便会诞生华彩篇章。这次高晓松的新作《越过山丘》,明显是被李宗盛刺激到了,也才让一个已经频繁亮相于互联网大业和网综节目里的老熟人,可以摒弃那些俗事的纷扰,写出有种不近凡尘的声响。
如果说李宗盛的《山丘》是剖心式的心路回顾,那么高晓松的《越过山丘》,就是那种文人式的轻舟肆意,前者的重和后者的轻,既是文人的两种心境,也是此前两人创作风格的不同之处。李宗盛有情与世事的包袱,而高晓松却往往有着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盈,两种状态、各有其妙。
作为文人间的对话,高晓松也在《越过山丘》里玩了一些对话的游戏。《越过山丘》这个歌名,本来就是对《山丘》这首歌赤裸裸的致敬,而通过对李宗盛原作里“越过山丘”的破题,高晓松也用自己的方式,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越过”方式。
除此之外,《越过山丘》这首作品,还很巧妙的采样了一首李宗盛经典作品《我是真的爱你》,这是当年李宗盛写给张信哲的歌曲,后来也在《不舍》里翻唱过,算得上是他情歌的代表作之一。以这首歌作为采样穿插进《越过山丘》,并且成为副歌旋律的支点,不仅很好起到了致敬的作用,而且其天衣无缝的融合,在“就让我随你去,让我随你去”的旋律中,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美感。
当然,《越过山丘》这首歌曲更不能忽略演唱者杨宗纬。作为李宗盛最为欣赏的年轻歌手,杨宗纬不仅和李宗盛在《原色》专辑里,有过彼此融为一体的合作,《底细》、《怀珠》等作品,更像一个唱将的李宗盛和人文的杨宗纬彼此附体,让彼此的优点最大化,让完美变的无可挑剔。
这一次杨宗纬的演绎,也用人声这个“作案工具”,非常好地体现出19岁少年的纯情,以及60岁苍凉两者之间的时空跨度。除了李宗盛式的念唱之外,副歌部分半音的偏差处理,更有着跳脱一首歌曲传统架构的自由,与真实。而对于一个唱将来讲,能把一首工整的歌曲,处理的有皱褶、有“不完美”,但听起来却非常完美,也真的是来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了。
有听有看似乎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标配,而原本来讲,像《越过山丘》这样的人文作品,只需要听就够了,MV有时候反而会成为累赘和多余,但《越过山丘》的MV,却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知。
以沙画作为画面呈现的形式,既有着如同剪纸、皮影一样的传统美感,而且沙画里沙子的质感,恰恰也是应了沙丘之沙,以及时间沙漏之沙的题。正因为如此,远山、海浪、单车和少女等一系列场景,在单色调的沙画呈现之下,就有了一种如同素描和黑胶唱片般的回忆质感。而三位音乐人:唱歌的杨宗纬、写歌的高晓松,以及被致敬的李宗盛,最终以沙画的形式出现,相比4K高清镜头的真实曝光,这样的相聚反而特别有人文的况味,比起那些大片式MV,倒像是一个和歌曲主体、单曲封面融合一体的艺术品。
“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着开满鲜花的山丘,挥挥衣袖”,欲说还休、欲说还休,但是那人文的回响,却永不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