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认识小樱已经是十几年前,当时的他,还是一个懵懂的骚年,没有头序地听各种或经典或奇怪的音乐,但有一个名字,却始终放在他的嘴边,看他骄傲的样子,甚至会觉得这个名字有种圣器的感觉,即使是作为歌迷与之沾边,都与有荣焉。这个名字,就叫“五月天”。
对此,我是很鄙视的。这倒不是对“五月天”本身有多大的偏见,而是觉得这么一支来自台湾的校园摇滚乐队,其音乐既没有达到让乐坛改朝换代,也没有在文字上有着惊世骇俗的程度,一个人会因为这样的乐队而觉得自己曲高和寡,并因此骄傲自满,是一种年少无知、缺乏见识的表现。
十几年的时间,当年的小樱,已经从懵懂的骚年,变成了世故的中年。各种职业身份的转换,尤其是音乐行业许多职位的变换,也让他有机会接触到音乐圈最内核的部分。按理说,这样的成长应该让他对音乐的变化有所精进。在很多层面,是的。但在“五月天”的问题上,他却始终如故。即使后来的他,可以更理性的面对“五月天”,甚至因为直指“五月天”专辑里某些细节的不合他意,而被“五月天”粉丝当成了“天黑”。但记得,就是代表不曾忘记;不曾忘记,就是代表着始终惦记。也许,正是因为这种惦记,促成了这本《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本事》的源起及面市。
《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本事》当然是一本关于“五月天”的书,但在我看来,它既是一本可以供粉丝收藏的图文书,同样也是一本关于作者小樱、关于读书主角“五月天”,以及关于摇滚乐以及文化背景三者交错的综合文本。它也许不能单纯从文字的角度,就让一个陌路人对“五月天”路转粉、甚至黑转粉,但它却可以告诉所有人一个答案:“五月天”为什么可以在鸟巢开演唱会?
此事说来话长,但小樱还是在《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本事》一书中,通过不到十万字的篇幅,将事情的根源讲述得一清二楚。更为重要的是,这并不是一部年表或年鉴型的文本,作者也没有用纯娱乐的视角,以八卦的笔法来描述“五月天”成员的日常和起居,甚或是生活中的一些小怪癖。
小樱没有将“五月天”当成横空出世的孙猴子。从世界摇滚乐的源起及文化背景切入,宛如影像般的文本,又开始转切到台湾现代流行音乐的开篇时代,在罗大佑、伍佰等台湾传奇音乐人的身影若隐若现的间隙,“五月天”的成员也开始渐次登场。台湾摇滚乐,也就在这身影的交替中,还原出一种交接的意象。
作为一本音乐文本,在进入“五月天”正章部分,小樱也结合了乐队的历史、成员的趣事,并在作品为纬度的线条中,进行了多重的叙述。间中,依然穿插着摇滚乐历史上那些传奇的瞬间,在与“五月天”经历重叠的映像中,一个交互的摇滚乐场景也就此立体的浮现。这种交互场景的还原,也让“五月天”的历史可以置于摇滚乐的历史中,似曾相识又殊途同归。关于“五月天”是不是摇滚乐的命题,也就成了一个伪命题。
初以为,《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本事》首先是一部乐队资深粉丝,写给另一群粉丝看的书。不要对粉丝一词乱加贬义,脑残固然人人可以喊打,但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对于一个乐队的全面解读,首先还是要基于对他们的了解,没有硬料、没有干货、没有经历,想要单纯用数据对乐队进行还原,那还原出来的也是腊像,无血无肉无表情。
小樱日后庞杂的音乐经历,则可以让他在粉丝之外,同样还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去俯视、仰视、侧视“五月天”的音乐,包括摇滚乐史和文化史的旁敲侧击,也让“五月天”不仅仅只是粉丝眼中的“五月天”,而是在一个更大格局音乐空间里的“五月天”。
当然,《谁也夺不走我们做梦的自由——五月天的摇滚本事》一书的意义,还在于它能够让非“五月天”的粉丝们,通过此书至少可以拥有一个更理性的判断,通过作者本人的精华浓缩,让你去掉之前对“五月天”那种简单粗暴的印象标签。比如伪摇滚、校园摇滚、口水摇滚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我总在想,“五月天”为什么能够塞满两次鸟巢,还可以连着塞满十次红磡。但看着演唱会上那一张张依然青春,已经告别青春不多久的脸,在面对“五月天”音乐时赤诚、率真、热血的表情时,依稀让我想到了曾经的Beyond乐队。即使如今的Beyond已经被标签化,言Beyond必黄家驹也成为了一种传统,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年的Beyond就是通过在很多摇滚脑残粉眼里“蹩脚”的Riff、“口水”的旋律,征服了一线、二线、三线、四线、五线城市的歌迷,从城市到乡村,影响着无数人的青春。
“五月天”同样如此。就如同本书的作者小樱,当年正是因为“五月天”音乐的感召而拿起了吉他,日后还进入了音乐行业。即使千千万万的人,最终没有如小樱那样以音乐相关产业为职业,但是这种摇滚乐才有的热血,陪伴了他们的青春,也让他们的青春从此有了不一样的颜色。这种颜色,是很有可能影响他们此后的人生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没有信仰的国度,这样的热血,有时候就是一种信仰。
每个人的青春其实都有一支像“五月天”那样的乐队,六十年代的欧美青年,选择的是The Beatles,到了九十年代就换成了Nirvana。而大中华地区因为年代和地域的不同,也拥有各自的青春摇滚,比如崔健、比如Beyond。摇滚乐不是商场,不分高低贵贱和性价比,它就是摇滚、它就是青春,谁也别看不起谁,因为谁的青春都值得尊敬。
即使你不喜欢“五月天”,作者的心思和情怀,你可以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