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然并卵。
如同上周在歌手互投拿到第一,却在最终排名上只获得第四名一样,这周的信在两个不同群体的投票上,依然体现出结果的极大差异性。只不过这次更为悲剧,信最终因为排名末尾而出局,唯一的机会,也只能是下周的返场能不能让自己复活了。
这里不对关于审美的差异性问题作什么讨论,毕竟审美是一种很玄的东西,一千个读者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除非对歌手存心偏见或心怀叵测,任何群体任何人对于音乐的感受权,都应该是需要尊重和保留的。
当然,从音乐的角度来讲,这周信在《我是歌手》节目上的发挥,肯定不是最差的一位(不要问我最差的是谁,我是不会告诉你的),甚至可以说,这是他参加第四季《我是歌手》以来,唱得最入味和走心的一首歌。这同样不是否定他在此前的发挥,而确实是因为一些意外,才让信这一周的发挥,有了音乐上意外的惊喜。
这一周的信,其实是带病参赛,虽然他本人觉得这不应该是发挥好坏与否的借口,但《我是歌手》导演组,当然不会放弃这么一个搏眼球的机会,以至于将他接受治疗的画面,也切进了节目里。对于音乐,这不是最重要的,倒是这次信因为疲劳所导致的嗓子问题,反而从另一个角度,体现出流行音乐的一种魅力,和一种美。
病态的嗓子有病态的美。信在演绎萧煌奇原唱的这首《末班车》时,声带有着很明显的问题,声线混浊又缺乏亮度,尤其是演唱时的咬字和发力,都在在体现出一种不在健康状态的状态。但说来也怪,正是这样“残疾”的声线,反而更好地推动了“走得太累了,眼皮难免会沉重”这样的歌曲意境,让原曲那种难离难舍的苦痛感,以一种物理损伤的方式,更好地表现出来。
至于那些真假音转换时的漏洞,即兴发挥时的勉强,不要以为只有你一个人听出来了,大家都能听出来了。但错有错着,有时候用这么一种破损的声线,去表现一首感情出现裂纹的歌曲,反倒也是把纹路给对上了。
这其实就是流行音乐最大的魅力之一,当一个歌手以一种完美的声线,完美的咬字,完美的真假音转换技巧去表现一首作品时,这种完美有时候反而是一种不完美。罗大佑、陈升、郑智化这些在专业音乐学院人声专业,肯定会判“死刑”的嗓音,为什么一旦和音乐结合之后,能够如此地打动人心,感染一代又一代的歌迷,甚至让人忘了唱歌其实有唱功这么一回事,恰恰就是因为流行音乐最重要的属性和功能:走心。
这首歌曲的编曲虽然从听觉上来讲,并没有刺激的成分,但在细节上也是可圈可点。流行摇滚的编曲,首先让作品比首唱版本更显硬气,尤其是Tommy的吉他Solo,听起来更有点提气的感觉。其次,流行摇滚的那种硬气,对于营造歌曲主题那种郁结的悲情,也有扩展和释放的作用。至于那位抱着HOHNER手风琴的美女吴琼,除了要提到他是李健的御用手风琴乐手之外,她为《末班车》添上的开头和结尾,也让作品多了几份唯美的忧伤,让凄凉之情不至于太萧瑟收场。
相比那位哭得梨花带雨的经纪人,信从容走上舞台、微笑着走下舞台的神情,也说明了一个职业歌手的职业态度。从一开始,他就强调生病不是发挥的借口,直到他站到舞台之上,以小半个自己的状态演绎完这首歌曲,这种将精力都放到演唱上的心态,恰恰是一位职业歌手应该具备的素质。没有苦情、没有催情,将无关的情绪从《末班车》这首歌曲里剔除,这样的信无须用悲壮去解读和夸大,只需要感受音乐本身就够。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次信踏上《我是歌手》舞台,反而成了关注点最多的歌手之一,这似乎反倒和节目播出前预测的方向不太一样。在得知信参加第四季《我是歌手》之前,很多人都不太看好他,甚至认为他是最早就会被淘汰的歌手。因为在《死了都要爱》等作品里,风格过于鲜明的他,反而也因此得到了单一化的认知标签,使得人们对于他的预判,也就集中在他的刚猛和大嗓门上。
孰不知,这一次的信,在《我是歌手》的舞台,反而通过细节的丰富、情感的投入,以及《江南Style》这种出乎意料的选曲,让原本似乎没什么可变空间的自己,因此丰富和立体了起来,更是吸了不少新的粉。当然,更重要的还是通过信参加这次《我是歌手》舞台,看到了一个歌手职业化的程度,那种对自己风格和突破度的把握,对舞台和观众的尊重,既没有吃老本,也没有秀与音乐无关的孩子。至于最后提前被淘汰,那就是尽人事、听天命的结局了。
当然,信还没有完全出局。下周的他,依然会再现《我是歌手》。其实留下与否,对于音乐来讲,也并没有那么重要,你找你的乐子,他找他的感动。至于你找到的是什么?随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