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这当然是因为角度的问题。其实从参加《我是歌手》这个节目的角度,最能理解歌手的,往往就是他们的同行:歌手,尤其是一起参加这个节目的歌手。和录音室录专辑可以慢慢磨不一样,电视节目呈现效果的特殊性,决定了歌手走上《我是歌手》的舞台,既要带着自己的音乐初心、自己最擅长的风格,更要为这个舞台、为节目的观众,甚至还包括节目的播出效果,做出一些妥协和牺牲。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这种妥协和牺牲,对于一个当代艺人来讲,同样也是一种自我的挑战。
但自我挑战说来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像在这一季《我是歌手》里,一直平稳走到现在的李克勤和徐佳莹,或许内心深处也有一个想要突破自己的自己,但受制于个人惯式的风格,以及勇气等等原因,最终还是选择了更适合自己,也是自己更擅长的风格一路走了下来。这,或许就是信能够在第五期节目的歌手互投中,能够排名第一位的原因。因为正是信豁出去的选曲和表演,最终成就了一个全新的自己,并代替一些竞演同行,实现了他们想实现却未能实现的梦想。
回到舞台上的信,和他的《江南Style》,一个是人们熟悉的摇滚歌手,一首是人们熟悉的韩流神曲,两者原来并不搭界,以至于当信和《江南Style》这首歌曲,同时出现在《我是歌手》节目的字幕时,还真是让人觉得有一点点的违和感。毕竟,因为《江南Style》的传播实在太病毒化,甚至已经成了广场舞的神曲,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让这首歌曲因此被贴上了庸俗和低俗的标签。
但实际上,不仅“鸟叔”的《江南Style》原曲并不低俗,信的翻唱同样也不低俗,你更不能因为传播覆盖面的原因,从而因为大俗的结果,反推作品大俗的属性。流行音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有多面的属性,你不能用情怀去否定娱乐,更不能用严肃去代替娱乐。
而这次信在改编和翻唱上,同样可圈可点。虽然还保留了一些原曲的精髓,骑马舞也还能跳得起来,但整首歌曲却因为Nu-Metal的编曲,以至于和原来的电流效果,有了完全不同的硬气。这当然也是量体裁衣的结果,虽然尝试和实践多元化的风格,确实是当代歌手的必修课,但术业毕竟有专攻,而信的专业就是他的金属嗓和他的摇滚气质,所以即使表面上他挑了《江南Style》这首电气化的舞曲,但他和他的音乐团队,最终还是在选曲别出心裁的同时,在音乐改编上重新回到了信最熟悉的轨道上。这,或许也是翻唱选择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除了金属摇滚的大结构之外,信的《江南Style》实际上还做出层次化的处理。曲中在用古典弦乐、管乐和定音鼓取代金属吉他噪音墙的同时,也让作品因此可以来到另一个纬度和空间,并留给信用歌剧化声线处理歌曲,从而达到更华彩的舞台效果。对于一首歌曲的全局来讲,也完成了有互动空间,有自我表现的双重功能。
其实并不是一味的嗨,信的这首《江南Style》同样也是有收有放的。副歌当然放的精彩,而歌剧华彩部分,同样通过适宜的收敛,为接下来的爆发储备更多的能量,也让作品在层次分明的同时,依然有着相当流畅的完成度。而副歌部分的互动性,更让《江南Style》这首歌曲,实现了最佳的舞台效果。毕竟《我是歌手》这样的节目,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要让歌手,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极静和极动的渲染力,调动观众内在和外在的情绪。
而信的《江南Style》,不仅调动了现场观众的情绪,也让同为竞演歌手的艺人们,同样无所保留地嗨了起来,这一点非常难得,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信的舞台设计和效果,以及音乐选曲上的新颖,演唱上的难度与自我突破等许多方面来讲,都得到了同行们的认可。毕竟,这样的舞台表现,自己能不能、敢不敢唱,以及能不能达到信同样的效果,同时参加节目的歌手,自己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