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信《刀马旦》——用重金属横刀立马

(2016-01-30 00:10:21)
标签:

杂谈



    如果不是苏运莹今天没有踢馆成功,那么信就会成为首发歌手中第二位被淘汰的。一首《刀马旦》虽然在节目剪辑的呈现上,有观众很嗨的那一面,但实际投票时却受到了极大的冷遇。

    其实《刀马旦》在播出后,也形成了两极分化的评价,这个评价更多是集中在编曲本身上。作为周杰伦早期写给李玟的歌曲,《刀马旦》也算是节奏版的“中国风”作品,其实这首歌当年交给李玟演唱时,就有一点违和感,那就是太不像李玟应该唱的作品。虽然R&B加嘻哈的表现方式,对于李玟这样的ABC来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但周杰伦天马行空的个性化旋律,却让整首作品在国际化的同时,又带着一点点的邪气,而高大上又洋气的李玟,本身是没有这种邪气的气质的。

    但随着岁月的积累,李玟的这首《刀马旦》,还是成为了一首经典。而经典的特点,就是岁月会风干当年的违和,最终雕刻出一种叫做风格的东西,而且越日积月累,越让人记忆深刻。当周杰伦风格的《刀马旦》形成一种强势记忆时,任何对它的改编,就成了一种艰难的游戏,毕竟你既要和音乐斗,更要和人们对于经典的印象去斗。后者,是很难斗的赢的。

     不过,信这次在“我是歌手”舞台的这首《刀马旦》,首先还是呈现一首歌曲改编应该有的态度,那就是不受到经典原作的桎梏,而是用推倒重来再创作的方式,重新呈现出另一种格局。虽然很多人将这首改编的印象,留在了重金属的曲风,以及那种浓郁的噪音墙上,但其实这首歌曲在二胡和音乐的搭配上,也很有讲究。二胡的音色虽然不重,但作为音乐另一条非常重要的脉络,却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非常好的勾勒出旦角的东方曲线。

    很多人或许会觉得《刀马旦》的编曲有些过重,也正是因为这种重,丧了原作的轻盈味道。不过,也恰恰是这种重型音乐化的重新植入,以及在编曲风格上,将原曲进行一些重新的断句,也才解决了周杰伦R&B创作中那些圆润的过渡和衔接,不至于因为过于陷入原曲的腔调中,从而让重新编配的版本两头不到岸。

    另一方面,信的演唱,尤其是高潮部分死金嗓的运用,也确实让金属的编曲和嗓音,真正有了一个很好的匹配度。要知道在如今这个曲风定制的时代,做一首死金、黑金的编曲,都不难,难的还是相对应的演唱,而虽然很多歌手都在走所谓的摇滚风格,但其实摇滚乐尽管有表现方式自由的那一面,但从演唱的角度上来讲,也确实需要有一些专属的演唱技巧。像重金属、硬摇滚、哥特、梦幻流行乐等等,在各自的领域,真的需要有一些声线的匹配,才能体现出这种歌曲的味道,如果不是如此的话,那就是披着摇滚乐外衣的流行,也可以说就是摇滚卡拉OK。而在《刀马旦》里的信,恰恰表现出自己对于死金唱法的合理运用,也才让音乐和演唱能最大程度的产生化学反应。

    不可忽略的,是“我是歌手”作为一个竞演型的音乐真人秀,除了编曲和演唱之外,舞台表现与音乐的视觉化呈现,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在《刀马旦》这首作品里,信也用足了眼神和形体语言,将两者和节拍的重音点和留白,很好地做了一些对接,尤其是和低音鼓鼓点配合的小辫子甩甩,也在另一个角度,拓展了音乐的张力。

    信的这首《刀马旦》,也许不能用颠覆来形容,但还是在编曲上呈现出舞台表演和改编,应该有的想象力和创作力。而且在风格延续性上,也和《北京一夜》一脉相承,算是对信风格的一种再开拓,所以并没有违和感。如果一定要说失落,那就是可能性能够在《刀马旦》里,和歌名贴题的来一段京剧或仿京剧的假声唱句,似乎就更能让这首作品的旦角味道更浓。当然,这也是信踏上“我是歌手”舞台之后,最尽情的一次释放,也是重回了他释放演唱能量的轨道。投票排首发歌手末尾,并不是最重要的,毕竟“我是歌手”的标准不是音乐最终的标准,步子迈得大一点,音乐玩得重一点,演唱唱得狠一点,都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