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第二季第六期的“中国好歌曲”很有意思,不知道是意外还是巧合,总之在音乐形态上和选手身份归属地上,可以分成泾渭分明的两个阵营。以后者来归分,也可以说一半是中国大陆地区歌手,另一半则是中国大陆地区以外的歌手。
很明显,经过八、九十年代港台流行歌曲的市场培育,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国门进一步开放后,中国流行音乐与国际化的大范围接轨,也使得目前国内新一代的音乐创作人,在作品风格、表达方式的丰富性及多元性上,都已经成为整个华语乐坛的翘楚。而另一方面,因为有着早期华语乐坛中心地位的确立,以及由底蕴延续的创作承继,也使得许多香港、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或者北美欧美的一些海外华人,反而更多沉浸在港台流行音乐黄金时代的岁月里,那种重细节、重感性的创作风格,也随着更新一代创作人的出现,而不断被深化。这一周的“中国好歌曲”,倒是能够通过两个阵营选手的各自发挥,以点带面并带出这个现象的局部风貌。
比如来自美国加州的黎子明,虽然身在异国他乡,而且是国际流行乐的首都——美国,但他的音乐创作却相当的传统。《夜不眠》这首作品,无论是立意、文字、旋律,以及演唱上,都继承了台湾流行音乐的光荣传统。但在这里面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些小技巧的转音运用上,黎子明也让这首看上去很传统的芭乐歌,突然就有了一种当代的入世感。尤其是在旋律谱写和演唱技巧上,黎子明更是和新加坡音乐才子林俊杰有几分相似。或者那些海外的华人,有时候反而会在国际化音乐的氛围中,更喜欢华人传统为主,西方现代为辅的表达方式。
来自台湾宜兰的潘云安,和台湾流行乐坛历史上的巨星潘越云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不过却是一位男生。《冷色系》无疑是一首用唱功带出视觉的作品,无论是吟唱还是释放,潘云安都将一首歌曲,体现出了丰富的层次。这也让人想起另一位以催泪情歌见长的杨宗纬,台湾男歌手似乎都有这么一个特点,就是能把一首情歌,唱得比女人更有女人味。
另一对来自台湾的姐弟组合“莱特姐弟”的作品《Running On
Water》,其实是一首带着九十年代另类摇滚风格的作品,尤其是编曲的鼓点,更让人想起The
Cranberries这支传奇的爱尔兰神团,王菲当年就曾经因为模仿该乐团女主唱的唱法,而引来了华语乐坛的热议。不似国内摇滚乐那种力量型为主的玩法,“莱特姐弟”的这首作品,显然还是属于小清新系的。而这几位歌手最后的选择也很有意思,黎子明选了周华健,潘云安和“莱特姐弟”则选了蔡健雅,都是风格非常匹配的选择。
而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歌手方面,出现在蒙太奇里的赵可和姚铮,都算是在创作上有融合有实验的代表。来自湖南但是一直在上海发展,并且已经成了上海爵士乐坛非常著名男伶的赵可,与早期更多翻唱老上海时代国语曲相比,在《井水花》里已经玩起了地方戏曲和爵士乐的融合,古老的韵腔和现代的即兴,也在一种新的可能性里遭遇。而姚铮则通过《诱惑》这首作品,将戏剧和摇滚结合到了一起,独语的加入,张力的延展,也让作品甚至有了一种音乐独幕剧的感觉。
杨明毅的《一位老人》,则和曾经出现在本季第一期节目里的赵牧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将拉弦唱戏这种传统音乐融入到民谣的创作中去,也让人分不清现代与古朴。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这种民歌创作上的真正生活化,真正乡土化,让《一位老人》这样的作品因为接地气而显得特别实在。有意思的是,曾经的杨明毅和曾经的赵牧阳,都曾经是重型摇滚乐的爱好者,但殊途同归,却都走上了一条回归民谣的路。这既是宿命,其实也是一种必然。毕竟,年轻时出外闯荡、四处为家,而成熟之后,则更愿意回到家乡,守在根源边上。
朱梦蝶的《船》,也是本周“中国好歌曲”最洋气的一首歌曲。流行、摇滚加舞曲,兼具了三者的性感、野性和弹性,真正女性视角的表达,也赋予了这种舞曲摇滚形式,以性别的气质。而曾经参加过2012年“中国好声音”的褚乔,这次则出人意料的唱了一首《晚安》,而这种内敛的风格,至少在他的个人专辑里,算是少数派。不得不提到的还有来自台湾的罗文裕,尤其是对工作、学习在杭州的朋友们,一定会非常熟悉罗文裕为杭州交通91.8创作的台歌,即使已经经历了十几年岁月,这首歌依然还在变着法儿的传唱着。以最民谣的方式带出最简洁的旋律、最轻盈的节奏,让作品散发着自然的气息和青春的律动,也是推荐罗文裕作品的理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