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课堂的“硬”和“软”

(2012-11-01 11:30:15)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育杂说

    昨天和今天分别听了化学组陈老师和黄老师的化学课,课题是《硬水和软水》。忽然觉得,这“硬”和“软”,还真是有学问。

    作为化学老师,年年带初三,教材熟知度是不容置疑的。所以,陈老师的课知识体系完备,巩固训练充分,从应试的角度,是完全达到目的的。我们听课的几个同仁都不是化学科的,门外汉听课,缺点是没有专业知识基础。但这恰好可以从学生的角度,感受一下老师的授课。于是,许校头、朱副校给陈老师提出了一些“学生式”的“宝贵意见”——主要是课堂模块的链接上不够婉转,某个环节的授受要调整顺序,概念的现实生活延伸感还不强,知识来笼去脉还不清晰等,合起来就是比较“硬”。化学组的老师们听了,欣喜地表示叫门外汉听课真好,可以从学生的视角得到反馈。今天,黄老师重上这节课,我和许校头一起听了课,感觉课堂的起承转合、知识的传达接受,感悟的启发提升,都修理得相对恰到好处了,好比烧杯里的硬水,煮沸以后,就“软”多了。

    看来,教学确实是需要磨合砥砺的,哪怕是不同的学科意见。其实,不关是一节课堂的教学,整个教育和人生也是这样。新老师的教育技巧较“硬”,老教师的教育技巧较“软”;年轻时做人较“硬”,老人家做人较“软”。这就是我的听课感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