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育百家姓之九十(余):家有紧张的小学统考生

(2007-01-17 19:40:35)
分类: 中国教育关键词

家有紧张的小学统考生

   

  同事余老师的女儿和我的女儿同在某校三年级某班,他问我:“昨晚你女儿作业做到几点?我那个从7点一直做到1010分,再收拾东西、刷牙、洗脸、洗脚,睡着时都快11点了。”

    不提则已,一提昨晚,我就来气:“我那个更糟,傍晚五点半放学,不知为什么被留在教室补做作业到7点才到家,马上吃饭,7点半开始做作业,10点半时我一个迷糊觉醒来,还说有半页语文卷子没做!”

    余老师说:“怎么回事,现在的小学,为了一点期末统考,弄得比高考还紧张。”

    是呀,一点期末统考,为什么要弄得比高考还紧张呢?

    其实,从女儿的只言片语中,我很早就感受到了女儿所在的小学愈来愈浓的紧张气息。就在半期考后,女儿就嘀咕:“我们老师怎么回事呢?都半期考完了,还不上阅读课,每次都把阅读课上成语文课了,害我每次都带了很多书去,可都没有用。我太爱上阅读课了,可以自已看书多好啊!”看着女儿神往的眼神,我心里有点痛。

    其实,女儿所在的学校还是非常正规的。据我了解,这所学校把该开设的课程都开设了,而且不会像有些学校那样,每到期末考,就早早地停了体、图、音等技能科,而是技能科和笔试科一同上到最后。更主要的是,据说这所小学每次统考成绩都很好,在全市总是数一数二。所以,我对女儿的话,没什么在意——可能是老师进度紧,偶尔挤占一下同样是自己担任的阅读课时间吧?然而,过了一段时间,女儿告诉我:“爸爸,我们老师说下个星期就要上上午第四节了,下午放学后也要全班留下来订正作业,到5点半才能走。以后我不能跟原来一样早回家了,你不能怪我啊。”女儿的学校原来的作息时间是上午740到校早读(但实际上730就要到校,班主任说提前10分种是用来早读英语的),810分第一节,1055第三节课后放学,下午2点上第一节,440分第三节下课后放学,我们要求她一放学就回家做作业,因为这所学校是中午、晚上都有作业的。

    我觉得不大可信:一个小学三年级学生,哪能让他们上午上四节,下午又上四节呢?女儿看出我不太信,就补充说:“不信你可以去问我们老师,我们老师说这学期三年级很可能要全市统考,要早点做准备……”

    原来是这样,我算理解了。但我想,既然上、下午都加了课,那课外作业该少许多了吧?然而,事情并不像我所想像的,女儿又嘀咕道:“统考怎么那么重要呢?都只剩语文、数学、科学了,其它我喜欢的都没有上了。老师说,这学期很长,等这三科考完,再补上两个星期,专门上没上的学科。这样还更不好,放假都太迟了。”

    我也有些耐不住了,就对也在女儿学校任教的妻子说:“你们学校怎么这样?一点统考,弄得比高考还紧张?”没想到一向比较注意自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妻子却理直气壮地反驳说:“这有什么办法?上级要搞统考,要搞评比,我们学校要不要生存?我们这还算好的了,你去看看别的学校,连星期六、星期日两天都拿来补课。”

    我被呛得哑口无言。是啊,这有什么办法呢?我们的老师并不是不知道这样做不好啊,也不是像书上说的那样永远不知疲倦愿意这样无私奉献啊,可老师们就是不得不这样做,因为上面要评比,学校要荣誉啊……而我们的上级呢?他们是不是就愿意这样做呢?这还得说说高考。

    大家知道,这几年来,社会对高考是越来越重视了,一个地方的高考如果没考好,这个地方的行政长官走出去时,脸上都没光彩。于是,各地行政长官都不敢小看教育这一揽子事宜。于是,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也压力重重。高考不好,就要追究原因,追究来追究去,往往会落到初中没打好基础上来,而初中也不是吃素的,自然要怪小学太放松,怪小学不考试,怪小学不会打基础。小学是明文可以而且必须取消统考的,现在小学被怪,领导们自然很头痛,但不抓小学的“质量”,不抓小学考试,无法向社会交待。于是,只好弄出个质量抽查,每年在小学六个年级中抽查一两个年级,实际上还是统考,但不能说统考,因为抽查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必要手段,这样,既对得起大众,又对得起自己。

    唉,说来说去,好像都很无奈。从老师到领导,都是被迫。那么,根本问题出在哪?

    出在不正确的“政绩”观,出在不正确的评价,这不仅是不正确的教育质量评价,更是不正确的政府效能评价。试想,我们如果有一套科学的政府效能评价方法,就不会给政府官员很大的教育质量压力,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也就不会因为一时的教育质量(或说高考成绩)出不来而患得患失,而急功近利,学校也就能够从人才的长远发展上确立中长期的培养目标,科学的评价机制也就能逐步建立并逐步深入人心了。但是,科学的评价机制从哪里来呢?任何一项制度或措施的建立与实施,都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要有科学的评价制度,就要有正确的社会舆论,社会大众都把高考当成唯一的出路,把考试分数当成唯一的衡量孩子学习效果的标准了,我们的评价制度能脱离社会普遍意识吗?我们能在象牙塔中追求自己的“科学”吗?然而,社会大众的认识不科学,是不是因为“举世皆醉”呢?当然不是!我们知道,社会总是是遵循趋利避害原则的,这个原则的建立基础就是是否有利于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要找好的工作就要毕业自好的大学,要毕业自好的大学就要考上好的大学,要考上好的大学就要就读于好的中学,要就读于好的中学就要读好人之初的小学。对不起,我们的大众所理解的读好小学就是小学的每次考试都要考出好分数——人之初都考不好,将来还有什么希望?现在的小学搞什么名堂,连考试都不要了,我的孩子拿什么东西去跟别人的孩子比?

    这就又回到了评价的问题上来了。

    所以,任何一件事情,它都不是孤立的。学校统考存在的问题,也是要联系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意识背景才能看得清的。对于其中的不良运行办法,我们不能一味地怪老师、怪学校,也不能一味地怪上级、怪领导,我们应该深入广泛地反省自己,每个社会成员、每个家长都来反省自己。这显然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我们不能急,但我们又不能不急,因为我们总不能被大众意识永远地牵着鼻子走,我们是专业领域的专业人员,必须有一种力量让大众倍受鼓舞,必须有一种力量引领大众不断向前——这就是,我们必须尽我们所能地改革教育评价,就目前来说,首先就是要改革我们的考试,这包括改革考试的形式,而在考试形式一时无法全面改变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立即改革考试内容,如果能改到好的考试结果并不能靠加班加点来获得,甚至加班加点死抓硬拼的结果还可能更差,那就是当前最大的胜利,也是教育全面胜利的基本开始。

                                                                                    2007117中午

后记:

    现在是十八点十分,天已经擦黑了,窗外寒风凛冽,我刚给女儿送加暖外衣回来。十八点整时我到女儿的学校,在校门看到五六个家长夹在一堆摩托车和自行车中间谈天。进了校门,又有十来个家长有的把手伸进袖子、有的把手伸进胳肢窝、有的跺着双脚在左顾右盼。转过一个弯,是女儿学校的教学楼,楼梯口的左侧朦朦胧胧有一群男女(男多女少),右侧也一群男女。我上楼时,听到一个声音:“你们老师真的很辛苦,有这样的过程,结果一定会好。”另一个声音说,“没办法,我们辛苦点没关系,有这样一个过程,结果总会好点吧。”我往下看去,这是稍远处几个手里还牵着小孩的人在和一个老师道别。上到二楼,楼道上又有一堆人,都在伸头伸脑地往窗户内张望。当然,上到三楼,情形也和二楼一样,只是,三楼的后门是开着的,全班孩子都在埋头做提纲,老师则在孩子中间走来走去。我走进两步,老师看见了,把女儿叫了出来。我给女儿穿上外衣,回头就走。路上,碰到余老师。余老师说:“真没想到,到现在还没回来,等一下回来仍然有一堆作业,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

    “爸爸,出来接我,天太黑了,我怕!”这是女儿的声音。我心里一喜:“嗳——好——来了——”同时看了一眼电脑右下角的时间——十六点三十二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