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学大师”的“虚伪”想到的
新浪《儒学大师帮多名女性骗取赴美签证被判2年半》的新闻标题深深的吸引了我::“儒学大师”?“骗取”?这两个词不是永远处在一对平行线的两条线上吗?就像铁路的的两条轨,怎么会突然相交了呢?而且光看事件的当事人的一长串头衔——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当代著名的“儒学大师”,我们又怎能相信这些名词都和“骗”字挂上了钩了呢?
“2002年6月至2005年4月间,郑家栋多次利用赴美进行学术交流,可以偕配偶前往的便利,先后让高某等4名女性冒充自己的妻子,通过伪造结婚证等手段到美国驻华使馆骗取赴美签证,使郑某等4人持骗取到的赴美签证成功离境。通过上述方式,郑家栋从中获利人民币17万元。此后,北京出入境管理处发现,与郑家栋一起出境的几个女子的签证已经到期,但均未续签,也未回国,而委托美国移民局也查找不到这些人。”
看到这里,我不禁疑问:社会怎么会变成这样,连“一箪食一瓢饮”的“颜回”也“不堪其忧”而改变了“其乐”?然而,还有更令人震惊的,“儒学大师”的作案理由居然是那些“曾经给过自己恩惠的老家的亲戚、邻居,听说自己经常有出国机会,这些老家的‘穷亲戚’和‘穷朋友’纷纷央求他帮忙把自己带到国外,去打工挣钱。因为脸皮薄,才答应了她们。”而且郑大师还补充说明自己“不是为了钱,何况自己也不缺钱”。
我感到深深的悲哀,如果颜回实在撑不住了,不再打肿脸充胖子,伸手从邻居家抓了根黄瓜,狼吞虎咽起来,这还是情有可原的,因为颜回也是人,用唯物论的观点,就是人也有生物性,当他饿到极点,饿到晕了,当然不可能把“坚持操守”牢牢地抱在怀里,做点“晕”事,然后坦诚地承认自己愧对“圣人”,或许还更能获得人们的尊重。但我们的郑大师,明明“不缺钱”,却接受了人家“17万元”,而且是“穷朋友”“穷亲戚”的十七万,而且还是“曾经给过自己恩惠”的老家的亲友的十七万,这正如刚肚饱钵满的颜回,还要从邻居家偷来柴米油盐,简直没人相信。
由此,我们不能不怀疑这位郑大师的人格人品和他的学术地位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能不怀疑起郑大师的“儒学”来了。但儒学是不容怀疑的,中国人几千年来都信奉和尊崇儒学,你随便怀疑,老祖宗是不会答应的。那么,我们就只好怀疑这位郑大师。当然,我们设身处地地为郑大师想一想(虽然我们可能都不认识郑大师,至少我不认识),他的“五次糊涂”(新闻说他之所以“东窗事发”是因为2005年6月10日以同样方式为第五名女性张某骗取出境签证在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出国手续时被警方查获的),可能真的不是“为了钱”,他收钱的目的可能仅仅是不想让更多的人来找他麻烦,收了钱,至少可以让一些“更穷”的亲友望而却步,但是,我们如果转念一想,郑大师岂不是“帮富不帮穷”?如果再深思一下,他的做法岂不有违儒家博大精深的“仁”?因为他的“同情和怜悯”是有限度的,他不知道是自觉还是不自觉地给自己划了一条线,在这条线上的就帮,比这更穷的就不帮了。我们再来看看郑大师说的自己“犯事”的真正原因——脸皮薄,言下之意就是经不起求。这更荒唐了,作为“大师”级的儒学人物,不会不知道国家法律,不会不知道“舍生取义”吧?不然儒学凭什么受人尊崇?你越“大师”,你越“儒学”,你就越“脸皮薄”,越知道最小的坏事都不能做,做了脸就越红。可是,这位“大师”居然一连做了五次“坏事”,我想他在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处办理出国手续时也肯定“不脸红”,看来,郑大师的做人确有问题,但这仅仅是郑家栋个人做人的“失败”,而跟他的“儒学”没有任何关系吗?
既然会成为“儒学大师”,那他跟儒学一定是源远流长,他肯定深受儒学的思想影响,否则,他这个儒学大师就一定是冒牌的。如果是前者的话,郑家栋是儒学的“骄子”,郑家栋会“犯事”,儒学思想就脱不了干系——儒学可能不全是精华啊,虽然现在“尊儒”运动好像又正在蓬勃兴起,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一点——儒学也有虚伪的一面啊。如果是后者的话,冒牌大师也能登上儒学圣殿的最高层级,那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现状出了问题,冒牌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连“大师”都不知不觉地应运而生了。但是,中国社会是什么社会?是几千年来儒学深重影响下的社会,中国社会的问题,不可能与儒学毫无瓜葛。
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美国一个心理学家发出100封调查函,在收回的信件中,有两封讲的同是分苹果的故事,但不同的是一名回信人是白宫著名人物,一名回信人则是监狱的囚犯。囚犯讲在他小时候,家里有两个苹果,他想对妈妈说要那个最大的,最红的苹果,可是弟弟先开口了,和他说的一样,结果,弟弟被妈妈训斥了一顿,他怕妈妈骂,于是违心的说自己要小苹果,把大苹果给弟弟,结果妈妈夸了他,还把大苹果奖给了他,从此他学会了撒谎,直到犯罪入狱。白宫著名人物则在信上讲,他们家里有三个弟兄,谁都想要最大最红的苹果,妈妈让他们剪草坪,看谁剪的最快,最好,谁就能得到最大的苹果,他通过努力得到了最大的苹果,从这件小事上孩子们知道,要想得到最好的,就得做得最好,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
同样,古老的中国也有个故事——孔融让梨,千百年来,人们口耳相授,世代相传。当然,“孔融让梨”是让出了风度,让出了品格,让出了谦谦君子,让出了中华民族对美好人际关系的向往和追求,但“孔融让梨”也隐含着太浓的理想主义色彩,我们子孙后代,如果不加分析辨别,不一分为二,必然看不到其中深埋的“虚伪”的种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