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感想(4)
——参加华师大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活动
三、对我们山区教育的几点反思
1、要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
我们不能再像过去那样,看上面脸色做事,上面有交待就做,否则就不做。无论是全市还是学校,都应该正确地围绕国家方针和新课程来制定好长远的和近期的目标,要对教育目的有“准确而清醒”的把握。
2、形成富于人性色彩的学校文化
应该尽可能地把营建学校文化问题摆上议事日程,因为这项工作是需要有相当正确的教育理念指导和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做好的,学校文化包括管理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核心则是注意人的生命质量,发掘人的潜能。随着这几年山区教育情况的变化,不防可考虑进行小班化,科技化,做到既有统一化又有特色化。
3、提高学习、培训的效率
要发展教育,学习的问题必须长抓不懈。我们要学习的人很多,业务指导机构的人员要学习,上级领导要学习,校长要学习,教师要学习,家长要学习。
4、抓教学质量要让德育同行
新课程实施以后,老师们的教学教研气氛基本形成了,课堂教学方法改变了,但现在面临的主要困扰却是学生(不排除部分老师)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问题,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厌教,学生更厌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德育质量要同步提高,这样才能提高整个教育质量。
总之,这次上海之行,收获还是很大的,我们山区的教育要想有真正的发展,还是要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来做。从目前的情况看,差距是明显的。比如,我们这里一谈发展,首先想到的就是楼房、校门等基础和门面建设,而人家谈的发展就是指人,指以人的成长为主的教育事业。这是多远的差距啊?其实我们还可以从一些细小的地方看到这种差距,比如我们善于称学生为“学生”,人家则善于称学生为“孩子”,我们很希望把小学、初中、高中分割开来管理,人家则在追求小、初、高一体化(几所私立学校都这样),我们很希望学校管理严密而无漏洞,这样的努力决定教师无需太多的自主创造性,人家则在追求建立和谐的学校,发挥学校里每一个人作用,以弥补学校制度管理的缺陷,我们还很看重加班加点,“课内不足课外补”,人家看重的是课堂效率……不过,十二个演说者的报告尽管很精彩,但也有一些必须批判地吸收的地方,比如有个教授认为采用了企业的那种质量认证方法,校长就可以“职业化”,可以“不懂教育”,只要“有个懂教育的副校长就行了”,这种理论有本本主义之嫌,既然校长的存在与教育无关,那又此人何必来当校长而不去当企业主?校长要贯彻的制度是教育的制度,自己一点不懂,完全要听从懂教育的副校长或老师的,或者干脆被动地成为“学校制度的奴隶”,并且不是那种自己参与制定了制度然后又自觉地去服从和运用制度的“主动奴隶”,那是有点可悲的事情。
最后,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去了解和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一定会对我们自己手头的工作有所教益和帮助。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