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砸破这个缸
罗飓
给正在读中班的女儿讲《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讲到有个小朋友掉进缸里,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候问女儿该怎么办,女儿先是说:“赶紧找根棍子来让掉进缸里的小朋友抓住爬出来。”又说:“缸很高够不着就搬条凳子来”。我说:“如果凳子和棍子都一时找不着,该怎么办?”女儿摇摇头,要我告诉她答案。女儿可能不够聪明,但我把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谜底告诉她时,女儿却瞪着眼睛问:“把缸砸破了,别人不是会批评他吗?”
女儿的话不能不让我震惊和反思,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敏锐地感到了女儿思考问题时的思想缺陷,但女儿毕竟是中班的幼儿,她可能还不明白一条生命和一个水缸的价值有何不同。事有凑巧,当我偶然打开电视时,《今日说法》却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叫小楷的十一岁小孩同叶小清等三个九岁小孩于假日一同到河里游泳,叶小清不慎落入深水,在浮浮沉沉的紧要关头,另两个九岁小孩想向岸上的大人呼救,被十一岁的小楷挡阻了—-不要叫,老师知道我们私自下河游泳,会严厉批评我们的。于是,三个小孩眼睁睁地看着叶小清彻底沉入水底,再藏起叶小清落下的衣服裤子,然后没事人一般回了家。
摆在这里的,不是一个幼儿对一条人命和一个水缸的价值选择,而是一个十一岁孩子对一条人命和一顿批评的灵魂扭曲。于是,我在不经意间,又读到一篇报道,里面有一小段话:“有一次,因为分田的事,另一屯的人打了林广屯的人。那天,卢安克(一个外国人)正好从外边回来,看见那个被打的人躺在田里,淋着大雨,什么反应都没有。他的亲戚来了,只是把他盖好。卢安克问:怎么把他留在这里?快送医院。如果没钱,我来出。别人说要把人留下来做证据,还说要等什么领导过来才能决定……”。
从幼儿、儿童到成人,他们的选择居然如此惊人相似,那就是生命第二、“水缸第一”。幼儿是一张白纸,他们的思想完全来自家庭和老师,儿童已经开始接触社会,林广屯的人则早已老于世故了。家庭、学校、社会,都是教育的重要因素,我们没必要也不应该在这三者之间寻找和推御什么责任。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司马光是在北宋的时候就砸破了一个水缸,但另一个无形的水缸却至今完好无损。好在,读中班的女儿又问了一句;为了救那个小朋友,砸破水缸也没关系是吗?我赶紧说:水缸不值钱 ,掉到缸里的小朋友的命 更重要,砸破水缸救人,不仅不会被批评, 大家还会表扬你聪明呢。
发表于2005年8月31日《三明日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