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阳光将此文收录在新浪草根名博首页“青葱校园”版块)
一早,网络惊现“文凭门”——中国留学生购买文凭事件。一名法国对外界教师宣称,有数十名中国学生以交钱为条件获得了学士和硕士文凭,但其中一些学生的法语讲得很糟糕,似不太可能通过考试。《欧洲日报》也于今日报道说,此事件无疑会影响往后中国学生入法国学校的申请,连办理赴法学生签证都会更加复杂。
读完文章,就觉得有些丢人,中法百姓之间彼此的不信任又要加剧。但仔细思考,发现“文凭门”中有太多的思考——我们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出国?
中国自古就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些寒门学子通过科举一跃龙门而大富大贵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情。这样的观念还在支配着今人,清华、复旦还继续着欧美预备班的角色。绝大部分学生凭借自身努力能够出国,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是基础教育中家长、学生追求的目标。
但现在还有一部分学生出国的目的就截然不同。
本市有所冠以“外国语”名号的私立高中,校长在招生时的讲话我历历在目。“你的孩子即便考上了很好的高中,但考上北大清华会是有很大难度。但你来到我这中日外国语学校,你有机会在日本考大学,这样条件就会降低。而且,学成之后,日本的大学排名要比清华北大高许多,你的地位可想而知。如果没有前期资金,家庭可以先贷款,孩子在日本可以勤工奖学也可获得奖学金。在孩子大二的时候就基本可以偿还前期贷款”。这样富有“远见”的知道,是能让一部分学子和家庭动心的。
还有,一朋友的孩子在高中不服管教,动刀伤人。父母一看,将之以最快的速度送至韩国的首尔大学。显然,这种出国的目的并不是以求学为主。孩子走到哪里算哪里,学不成就回国,况且韩国大学也不是随便就能念完的。不过听说这个孩子在外国很是懂事,知道了立业立身之艰难,已经改过自新并即将毕业。这样出国的动机虽然不纯但可理解。
但还有一部分富家及官宦子弟,在孩子学习不成,人品不修的情况下,借助自身财大清楚下将孩子送出国。这部分人如果是单一的“入籍”,那就是外国人的事情,与中国无关。但还有一大部分的孩子,毕竟在外国各个大学“深造”。
如果是一些家庭条件一般的孩子,他们可能脱离学业直接进入社会打黑工,目的明确单一。但富豪们的小留学生往往令外国人大开眼界。开名车,住最高级的房屋,显而易见,这种情况就是传说的“洗钱”啊。如果这样,你不如移民。
我们的留学生可不这样想,他们还是要“深造”的。但国内的学习习惯就已经让他们被国内学子淘汰,加之家庭因素不可能让他们养成超强的能力。吃喝玩乐又是主题,你能让他们获得学历吗?然后就按照各种国内的“潜规则”,加之中国人特有的小聪明应付了事。笔者看到过一则报道,英国一所大学学期考试,如果你在考试期间生病,学生可以不参加考试而后补考,而补考的题目和原来的试题是一样。这个规则在当地人眼中是很正常的,可我们的一留学生就是抓住这一“漏洞”,每次学期考试都要“生病”,然后让同学将试题抄回来之后补考。后来露怯,丢进人格的同时也丢进了国格。
而现在,发生在法国的买文凭事件,就暴露出国人一种虚荣至极的心态。你到底要将孩子送到国外做什么?是贪图国外并不大的压力,还是让孩子学业有成光宗耀祖?这又是一个二律背反的问题,不可能都被你所拥有,所以“文凭门”曝光。
试问这样留学生的父母,你把孩子或是你把这样的孩子送出去行吗?笔者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澳洲学校的视频,讲的是一群外国学生在校园斗殴,正看得认真之际,一声“我@你妈”这句国骂响彻云霄。哎,主角又是咱们的留学生。当这个孩子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被人打或是打人,你会作何感想?
所以,笔者提醒即将要送孩子出国父母,你们到底送他们出国的目的是什么?你要通过孩子“洗钱”,那你是将孩子傻乎乎地当成了工具。如果国内混不下去,国外也未见得就是天堂。国内拿不到学历,国外也够呛。还有,潜规则在国内好使,国外不好使。一时好使,也不会长远,这不是曝光了吧?洋人想的和咱们不一样。再想出国,先洗完脑再出去吧!
还有,要想想《北京人在纽约》。别一到外国,嘴里就喊着我们在国内都是有身份的,什么都要从头开始。美国不喜欢弱者,但也不喜欢强者。美国喜欢爬上一座山,再从山上下来,再去攀另一座山的人(如施瓦辛格)。如果想锻炼,用一个博友的话说,去军队当兵,保管孩子气质全新,比爹妈都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