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采菊东篱下: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2016-05-07 20:59:19)
标签:

文化

 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东晋诗人陶渊明的《饮酒》二十首,向来脍炙人口,其中最负盛名的,无疑是这第五首。

全诗一共10句,前面四句说了一个道理,即外在世界或喧嚣或宁静,不取决于环境,而取决于心态的闲远与否。这四句既含有哲理,同时也写出了魏晋时代的某种心态和渊明自己的一份理想。那个时代,由于玄学思想的影响,加之官场黑暗,隐逸思想流行。一些名士隐居山林,高自标举,以山林为乐,然其中实不乏身在江湖,心存魏阙之人。另外一些人,则身居庙堂之上,放不下荣华富贵,转而推崇所谓“心隐”,以为隐与显“在心不在迹”,故标举“大隐隐于朝,小隐隐于野”。(欧阳修曾说,当时人都说不要,而真正不要的只有陶渊明一人而已。)因而这四句体现着渊明自己的生活理想。然而诚如林语堂所言,渊明想逃避的是政治,而非生活,在他眼里,他的妻儿和庭院树丫都是真实可爱的。(《谁最会享受人生》)故陶渊明的“结庐”既不会在都城,也不会纯粹在山林,而只可能是“人境”了。渊明大概算“中隐隐于市”吧!因为闲适淡远的心态,他既能感受田园生化的美好,又能不受人情世故的挂碍,是真正的隐者。

五、六两句顺理展开,屈原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可见“采菊”本属雅士高致,又加之菊花乃民间“草根”植物,井边篱下随处可见,生命力旺盛,故菊花乃民间志士不慕荣华的象征。故“采菊东篱下”很好地诠释了淡泊自守的隐士节操,乃一较主动的行为。“悠然见南山”,此“见”当读作“现”,乃一被动行为。若读作“见”,则略带主观性。采菊之余,偶一抬头,南山倏忽呈现于眼前,此处并非强调作者之目见,因而较偏重于客观性的反映。王国维先生称之为“无我之境”。然而应该注意,此南山虽是自然界的真实存在,但更是心中的南山,代表着人心中对自然向往,故而能够率尔呈现。苏东坡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处最有妙处。”(《东坡题跋》)严格说来,此境界并非王国维先生的“无我之境”,也非释家所谓的“唯识无境”,乃是心与境合的产物。胸中之山与眼中之山突然之间合二为一。仔细吟诵,能够体会到诗人感受到物我合一后的欣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纯粹写景,似乎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然而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实际上这两句是作者所悟之理,所感之情的全幅展开,令人想到华严之“理事无碍”境界。山中向晚,秋气烟岚,夕阳余晖,飞鸟归巢,诗人的归与之思、隐居之乐已尽在其中。在这幅简洁的图画中,古人所推崇的“象外之意”的美学旨趣剥露无余,一切语言在此都显得多余,真可谓不说之说。

这样,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收束就显得异常自然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