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倚杖听江声: 苏轼《临江仙·夜归临皋》品读

(2016-05-03 19:57:45)

《临江仙·夜归临皋》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期间。苏轼住处在黄州城东之临皋亭,他又在城东开垦了一片荒地,名之曰东坡,筑亭其上曰雪堂,自号东坡居士,平时悠游于此。这首词写的就是某夜从东坡回归临皋的经历和感悟。

词的上片写由东坡夜归临皋的过程。“夜饮东坡醒复醉”,此句既说明作者因酣饮而多次沉醉,联系后文,“醒复醉”又暗示世间之醉者与醒者的对立。醉眼朦胧者或许很清醒,而所谓醒者却可能正是沉醉者。 “仿佛三更”,暗寓时间的缺省,对于一个通晓禅理的人来说,时间并不重要,所谓十世古今不离当下一念,关键在于迷还是悟。“家童鼻息已雷鸣”乃举世皆醉之象征。至此,沉醉之众人与独醒的作者之间的形象对比已挺立出来。

“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两句,寓意深远。“敲门”暗示醒者对世界的叩问,“不应”则暗示着无人理解的现状。“倚仗听江声”令人心神俱远。在传说中,一些高人大德离开世界的方式是柱杖而化,因此这两句勾勒出一幅风神飘逸的高人听涛图。江声空濛而远,其形成乃由江水、江风与岸礁之相互作用,正体现了缘起性空之理,从而令人顿生出尘之想。词的上片全在叙事,却寓意深远,理在其中。(将眼前事接通无边境)

 

下片转入说理和抒情。“长恨此身非吾有,何时忘却营营”,化用《庄子》典故。《知北游》言:“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庚桑楚》言:“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既然身体尚是造化的表现,并非永恒,人又何必属于身外之物的名利而牵挂不已呢?“夜阑风静縠纹平”是景语,又是理语。水性本静,只应忽然风来,遂波澜起伏。水与波常用来比喻世界的动与静、现象与本体,此时万籁重归宁静,即暗示人与世界的本来面目相遇。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化用《论语·公冶长》篇句意,“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当年孔子因理想不能实现,开玩笑说要乘舟出海,寻找理想家园,想象跟随者或许只有子路。历史上有很多传说都与浮海相联系,如徐福率领五百童男童女东渡扶桑建国,田横偕五百壮士隐居海岛,以及唐代小说《红拂传》中的风尘三友海外建功等,苏轼也用浮海事,但其思想应该更偏于庄禅,是前句“夜阑风静縠纹平”句意的深化,也即传统诗文中“烟波钓叟”、“五湖倦客”之感慨,然“江海”意境甚为阔大,申足了天人合一之义。

关于此词,叶梦得《避暑录话》曾记载,“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拿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醒也。”(宋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二)这种极富戏剧性的传说,恐怕也只有放在东坡身上最为合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