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需要重建中医式思维
(2009-03-17 18:09:16)
标签:
医改中医改革房价房改财经 |
分类: 社会万象 |
医改系列谈之二
作为刺激内需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医保改革方案被寄予众望,因为解决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就搬走阻碍老百姓消费的三座大山(住房、医疗、养老)之一。然而,2008年10月14日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医改方案)并未带给公众太多惊喜。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对它的评价是“专、绕、涩、大、空”,并称在看病贵、看病难之外,现在又多了一条“读懂医改方案难”!
这是对医改方案行文的一个中肯评价,但它更大的问题在于其实质内容。根据发改委通告,在征集意见一个月期限内收到的35260条反馈意见中,医务工作者的意见占了55%,农民、农民工、企业员工等基层群众仅占到总数的20%。这一现象表明,尽管医改的目的是要解决老百姓的看病问题,但抛出的这个方案却让绝大多数老百姓无从谈起!
其原因在于:这是一个完全西医化的方案,而之所以会看病难、看病贵,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西医诊疗模式本身。
通观医改方案全文,除了官样文章所必须的部分外,涵盖现有医疗领域的所有环节,它更象中国医疗现状的范本。专家们就医疗领域的每一环节都提出改革,但为什么要这样改,改了之后能否见效,以及更重要的,我们的现有财力是否足够支持这样一个面面俱到的改革方案?这些问题并没有得到解答,这就好比一个病人走进了人满为患的医院,从门诊室开始、抽血、验尿、B超、CT、核磁共振……一圈下来,再回到门诊,大夫告诉他,你生病了,先吃点药看看吧!
采用这样的医改方案,扩大内需是可能的,因为看病更费事、更贵了,如果老百姓万幸花的钱更少的话,那只是因为他们通过税收途径隐形地支付了更多的成本。
这种思维模式很普遍。因为西方医学在人体上的成功,我们很容易把它泛化到一切涉及改革和管理的领域。很多时候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创造出了更多的问题,30年的改革史,充斥着这样的案例。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实现传统的复兴,重新审视中医式思维。
在中国这个资源极度受限、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要想根本解决问题,必须摒弃西医的思考模式,从系统上对造成问题的原因做出精准判断,然后分析在现有的财政状况、人力资源、物质基础之上,如何才能找到性价比和可行性最高的解决方案。中医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现成的思维模式。
那么,中医式思维相对于西医式思维,究竟有什么优势呢?
中医最大的优势是要在信息不完全、后果不确定的状况下找到系统的解决方案;而西医则要按部就班地收集到足够多的信息,反而容易陷入枝节之中。中医更多地依赖于人,包括医生的经验和病人的抵抗力;而西医则更相信仪器和数据,以及每个个体的一致性(真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吗?)。由于中医更注重发挥医生的主观能动性(节省了成本),并且把病人当成独特的个体(更接近真实),这样能够低成本地迅速找到病因,并提出最具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以国家调控房价的历史为例,曾有一段时间,国家为调控房价出台了供地、流通、房型、税收等一系列政策,但每轮政策出台反而引发新一轮上涨。就是因为只盯着枝节,没有找到房价飞涨的真正原因。笔者曾在05年关注过房价问题,只是在网上找了一篇美国住房署的报告,结合中美两国GDP的对比,发现美国人一辈子的收入可以买34套中国的房,一下子就抓住了房价上涨的原动力。如何控制住房价呢?06年5月笔者写了篇《控制房价也简单》:一要堵住外资购房通道;二是不准用银行的钱炒房;三是为中低收入群体敞开供应他们买得起的房。我们可以看到正是这三条政策出齐后,房价才走出真正的拐点。
从我建言抑制房价的思路历程来看,要解决某一问题,并不一定要弄清楚系统内部的每一细节(这一点专家们肯定更厉害),而是要从不确定中看到方向,在海量的信息中把握整体,这样的行为模式更象是“老中医”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