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公矫兮,伏生再现辉煌(1)。彼舍命兮,保护文史滥殇。此竭力兮,开拓教化芜荒。“操”小舟兮,不惮辛劳来往。渡众人兮,唯求彼岸熙攘。“掘”清泉兮,何惧鞋穿足膙。泓“沙漠兮,必润“行人”五脏。
文公矫兮,大禹再现辉煌。彼疏浚兮,
洪水有道流畅。此推广兮,石室择址“立幢”(2)。口悬河兮,呕心评章师长。力“拔”山兮,沥血训练“腾骧”(3)
。免徭役兮,意为诸生“松绑”。选精英兮,志在太学“淬钢”。勇承当兮,开府库破天荒。巧思虑兮,助学者“乘风浪”。
文公矫兮,屈原再现辉煌。彼开端兮,华韵浩荡八荒。此拓展兮,浪漫飚逸昊苍!朝霞舞兮,相如不时缀放。彩虹横兮,杨雄偶尔图杠。芳草萋兮,“赋颂”柔柔漾漾。繁鸟啭兮,“文咏”旋旋飏飏。东海岛兮,神仙挥拂“霓裳”(7)。西岳顶兮,万籁合奏铿锵。
文翁矫兮,雅域“破土开疆”。武帝昭兮,
金库“开仓解囊”。“庙学”融兮(4),尊孔习儒为纲。“众经”镌兮(5),继往开来图强。西南星兮,广袤九州明亮。东方炬兮,遥远四海曙光。
文翁矫兮,一颗教化天罡。我辈仰兮,满怀面谒梦乡。盼一游兮,抚石室躬师闶(6)。果“踵步”兮,寻亮点拾“宝藏”。
序文:文翁(公元前187~前110年)
,名党。西汉舒县(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人。精通《春秋》。西汉景帝时为成都郡守。当时由于秦焚书坑儒,此地教化废弛。其鼎力兴办教育,因陋就简,用石头垒建教室,取名
“石室精舍”。挑选可教者,亲自授课。注意寻找、扩大师资队伍;并选送这里优秀学士张叔等18人去京师太学学习,归后教授生徒。并规定入学者免除徭役,成绩优良者作郡里县吏。其办“官学”,
填补了一段时间以来,只有中
央太学与地方个别私塾的空缺,开掘了普及教育的先河,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得到汉武帝的肯定,下诏全国公费普及。从此全国教育文化事业的不断蓬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也为首屈一指!其被誉为公学始祖!在蜀郡,当地老百姓为他建立了祠堂以表纪念,岁时节日期间,前来祭祀的人是络绎不绝。
注:
(1)伏生(约公元前256——前157年),名胜。济南邹平人。博览群书,对《尚书》研读尤精,为儒学博士。秦时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其冒诛杀之罪,将《尚书》匿藏于壁中。流亡异乡。刘邦平定天下,其返回故里,求其所藏《尚书》,仅剩28篇,抄录整理,教授于齐鲁之间。后世称《今文尚书》。并成为后来于曲阜孔壁中发现古文《尚书》的佐证。因此历代学者赞誉其为“尚书再造。”
(2)立幢,原意有一栋或一座房、楼的含义,这里寓意一处石室。
(3)腾骧,寓意可以飞腾的骏马。
(4)指“庙学”合一。东汉后期,石室精舍旁重建周公礼殿,用来祭祀孔子、孔门弟子、历代名儒以及自盘古、伏羲、神农以下的历代圣君贤臣和治蜀有功的历代先贤,正式形成“庙学合一”体制,是当时全国第一所由政府建立的祭祀先圣、先师、先贤的专门建筑。
(5)“众经”指五代后蜀孟昶时始将“十三部”经文,刻成于文翁石室之中,经180年完工。故又称“石室十三经”。它是儒家“十三经”的首次结集,对儒学“十三经”的正式定型,特别是对儒家经典“文献典范”的形成都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决定了后来中国儒学经典体系的基本格局。
(6)闶,原意高大。师闶这里寓意文老前辈形象高大。
(7)“拂”这里指拂尘,原意是驱蚊扫灰的柄端,附有兽毛的用具。后为道、佛家标志性物件。
2023年1月15日18时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