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薛涌留美预科:我为什么要求学生翻译?

(2015-01-17 10:41:07)
标签:

杂谈

第一, 翻译最容易帮助老师看出学生理解上的问题。翻译是老师对学生的状况和程度作出“诊断”的最有效办法。

第二, 翻译帮助学生走出似懂非懂的状态。我大学时曾读过一个故事:一位年轻人被录取为世界顶尖的海洋生物学家的博士生。他不敢相信自己有如此运气,兴冲冲地到教授办公室报到。第一次见面,教授给他的任务是观察实验室鱼缸里的一条鱼,记下其主要特点。这位年轻人半小时就观察完,跑去汇报。教授说他连最基本的东西都没有看到,不合格。他回去再观察,格外留心,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但教授看了笔记后,仍说他不得要领,必须继续观察。结果,他花了几天时间观察那条鱼。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一个特别有效的方法,就是对着鱼写生。一旦画起来,马上发现许多过去没有注意到的特点。翻译,其实就类似这个观察过程中的写生。

第三, 应试教育,造就了中国学生的许多毛病。这些毛病已经成为本能,非常难改。比如,考试就是为了得分。有不懂的地方,要猜 ,要掩饰自己的无知,大面上看得过去就可以。这套应试习惯,被带到阅读中来,为害甚大。有些学生,当碰到不懂的地方时,不是主动去向老师暴露自己的无知,不是主动求教,而且猜一猜,躲过难点,掩饰自己的问题,企图含含糊糊蒙混过关。明明不懂,还要装得差不多懂了。这一套开始是用来骗考官、骗老师,久而久之,形成本能,开始骗自己。弄得明明不懂,还觉得自己懂了。这好比去医院看病,病人不仅不告诉医生自己的症状,而且要装得什么事情也没有,生怕医生看出自己的问题。具体地说,中国学生读英文,不懂的地方就去猜,而猜的依据是自己脑子里已经有的一些概念和知识,最终以自己的观念解读和扭曲文章的意思。英文写作恰恰相反:作者必须提出新见解、讲一些过去人们脑子里没有的东西,挑战读者脑子里的陈见;否则文章就没有价值、甚至不能发表。但是,许多中国学生就是习惯于凭借脑子里的陈见去猜那些试图打破自己陈见的文章,结果自然会背道而驰,即把作者的新思想扭曲成自己脑子里既有的陈见。这样就形成了刀枪不入的思想封闭。在这种习惯下,学生也许多了多年书,但是总是用旧识拒绝新知,什么也学不会。

第四, 翻译使学生没有这种不懂装懂的机会。有些学生可能抱怨:翻译太花时间。其实,如果对文章领悟透彻,把领悟的东西写出来,就象写短信一样轻松。这确实要花些时间,但不至于太多。许多学生怕花时间,其实不是怕写那几个中文字,而是怕花时间把文章搞懂。他们不懂装懂地瞎懵惯了。那样当然省时间。但是,真正把貌似简单的东西搞懂,则非常费时间。这是死功夫、笨功夫,无捷径可走。你如果不肯花时间解决自己碰到的疑难问题,学多久也什么都学不会。

第五, 翻译不是翻个大概意思,不是意译,不是追求文从字顺,而是直译,即把每个字、每个语法结构的意义都翻译出来,哪怕翻译出来的中文疙疙瘩瘩。有些英语文辞中的省略,如果在译文上需要交代,就放在括号里。文章的某一句中究竟省略了什么,一般通过上下文即可判断。有些学生,经常把作者没有写的东西加进去,全凭自己的想象和猜测。这种习惯,在美国有可能被视为造假,万不能养成。总之,翻译的目的,是要打破沙锅问到底地理解文本的每一个细节,也帮助老师诊断学生的问题究竟在哪里。最好的方式,是用一个完整的文件翻译,一段英文,一段中文翻译。一段一段地英中对照,便于老师批改。作业完成后,文件名称要包括文章标题和学生姓名,用附件形式寄给老师。便于老师存档查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