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迷惘》补文:在摩天大厦里种地

标签:
军事 |




凭借八十年代初访问上海的印象,我一直觉得上海人是中国最精明能干的企业家。我曾在外滩估测上海人走路的速度。那时大锅饭还没有打破,在北京我们还是“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泡半天”的生活节奏。但上海人的步行速度就比北京人快得多。所以,我总觉得上海人应该在市场经济中扮演领跑的角色。
三十年过去,是否上海人还是这样?我不得而知。不过,我还是要为上海人提个建议:在浦东或南京路等中心地带,建一座玻璃幕墙的摩天大厦,在里面种地!
这听起来匪夷所思,或者耸人听闻。但是,几年前我就介绍过,这是二十一世纪科技的一个新边疆:纵式农业。各种构想、设计、可行性分析已经有很多。上网一查,农田摩天大厦的设计图争奇斗艳。这对于我们生活的改变,大概比多创出一代智能电脑要重要得多。不过,目前还没有真正的大项目出台。我以为,在这方面领先于世,中国的优势最大。在中国,则非上海莫属。
纵式农业的理念很简单。高速城市化进程,大量侵蚀了农地,供应大城市的粮食、蔬菜成为头疼的问题。另外,城市化带来的拥堵,给粮食蔬菜的运输也带来一定困难。在市中心种地,显然是最好的办法,使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有了近似“零距离”的交易。只可惜,市中心寸土寸金,本是豪宅、办公楼的最佳场所,怎么可能种地?
解决的办法,就是兴建摩天大厦,把农田搬进室内。农业专家们进行了研究:室内农业,比户外的自然农业产量高,而且稳定,彻底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农业天性。植物光合作用所需要的阳光,完全可以用室内照明替代。水分、土壤,也都严格地人工控制。特别是水生农业,适于室内发展。这样,通过对植物生长的监视,计算机系统控制的供养、采光等等,植物可以获得最优化的生长,产量比自然农业高得多。
从技术上来说,纵式农业的成立毫无问题。关键在于其赢利的可能。就象近乎零排放的汽车一样,技术上完全造得出来,但成本几百万美元,谁买得起?怎么大批量生产?这也是高楼大厦里种地的瓶颈所在。
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越来越接近打破这一瓶颈。我相信,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中心建立纵式农业摩天大厦,最有赢利的可能。因为除了农产品价格本身外,还有其他诸多因素支持这样的纵式农业的利润。
第一,
第二,
第三,
当然,还有其他种种创意,这里不必一一列举。挑战也同样很多。比如造价、能耗等等,都需要认真考量。但是,如果说人类在这个技术前沿上能有所突破的话,上海无疑是首选地之一。上海不仅仅经济发展水平高,而且人口密集、都市化彻底,象中国的大部分大都市一样,和农村相当隔绝。纽约和东京人到郊外体会乡村生活,要比中国的城里人方便得多,选择也多。那里毕竟保护良好的农业地区随处可见。中国的都市人失去了这些选择,就更加凸显了农田摩天大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