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让我们讨论一下具体的问题。
我理解,翻译非常慢。你本来期盼着跟我学英文,找个好老师创造奇迹。但是,上来就翻译,两天就为这么两段挣扎,要学到什么时候?看看别的同学,是不是都在速成?是不是都在上临考培训班、奇迹般地提高成绩?
可惜,教育也好,成长也好,从来都不是速成。你这两段翻译就是典型的例子。
这是我给你的第一篇文章,具有摸底的性质。老师必须先了解学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还不是看你哪里不懂,而是看你是否知道自己不懂。如果你完全能够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那么翻译也许可以跳过。但事实证明,第一段有一处你觉得别扭,拿不准,提出来了。但那句话大致还是理解对了,只是太朦胧而已。但到第二段,就有明显的错误,你没有看出来,只能通过翻译暴露出来。如果不翻译,我就无从知道你这个地方不懂,也难以帮助你。当然,我还根据你的翻译,细讲了几个你吃不透、但未必理解错了的词汇。这不仅涉及一词多义,还有这些意思彼此之间的联系。比如Loom这个词,只知道一个意思怎么行?其他的意思,你一生都会不断碰到,甚至在托福和SAT中都会碰到。这样的词汇不能浮皮潦草地跳过吧?
可见,你翻译得太慢,是被自己的程度限制了,而且在过去恐怕没有接受过这样的挑战。中国学校里的英语教学,经常给你篇课文,经常是简化版,而且主要的词汇和语法要点都列在后面,人家把要吃的饭先帮你嚼了一下。永远吃人家嚼剩下的饭,自己都不会从头吃饭了。我们的教程很严格:全部原版,绝不简写;学生自己从头研读课文,并翻译成自己的母语;只有在碰到经过研究、挣扎后仍然无法克服的障碍时,老师才出来帮忙。比如,一个单词,往往七八个常用意思。在课文中应该是什么意思?你必须自己判断。你必须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发展自己的研究能力。当什么都要自己从头做时,你就不习惯,速度慢下来,于是挫折感铺天盖地,甚至有放弃的念头。
但转念想想:路总要一步一步地走,饭要一口一口地吃。我给你讲的东西,都很基本,那个能够跳过去?你没有别的选择。着急没有用。只能心静下来,一个词一个词、一句一句地学。最近西方“慢读”兴起,也是这个道理。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中,人们没有闲心坐下来把真正需要读懂的东西认真琢磨清楚,总是急着往前赶,拼命往脑子里填充信息,但这些信息的意思是什么也一知半解,久而久之形成心理压抑。“慢读”是回归真正的求知,也是一种心理治疗。
所以,我希望你给我们的课程一些时间。开始的时候,你觉得我们是乘牛车,那些拿着SAT词汇死背的、那些学习英语速读的,则是在跑马。但久而久之你就能体会到:他们狼吞虎咽下去的东西,没能消化多少,反而可能导致肠胃紊乱;你则是稳扎稳打,每天都在成长。
还有一点:把外文变成母语,即使在全部理解的情况下,也相当困难。这大概也是你纠结的地方:在中文上花的时间太多,我要学英文呀!!!我只是提醒你:翻译一直是基本的人文训练,更是跨文化人才的基本功,对你的成长非常重要。现在的练习,不仅有助于你的英文,也会提高你的中文写作水平。准备留美,完全放弃中文是很不明智的。母语的训练一定要坚实。想想看:假设你日后非常成功,在美国大学、研究院毕业,并在著名的 大公司找到重要职位。人家看到你的中国背景,很可能会派你到中国拓展。那时你怎么办?中文好坏实在太重要了!我用中文出版了二十几本书,也每天在报纸上写专栏,这方面经验比较多,按说应该多教你些中文。只是我们的主要目标是英文。中文仅仅体现在翻译上。你顺手这么练练,日后事半功倍。
希望看得远一点,给自己一些时间成长。你无法跳过自己的成长阶段,着急是没有用的。让你跳过自然的成长过程,等于害你。至于英文写作,我们只有到后期才能开始。SAT的写作部分很不靠谱儿,2016年将取消,变成选择性的。你不要着急。你现在通过翻译细嚼慢咽地理解这些英文世界一流的文章,体会人家的运思、组织、和表达,慢慢会自动摸到些规律。然后我们才能谈写作的问题。我们的写作训练,主要是读书报告,即美国大学里每个学期都要碰到的东西。写读书报告,首先要能顺畅地读很长的文章,大致没有什么语言障碍。这一点,你还远远作不到。还是那句话,我们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