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纽约的新市长比尔·德布拉西奥(Bill de Blasio)有“住房市长”之称。因为他素来为弱势阶层的住房权利而奋斗,构想吸引411亿美元的投资,在未来十年建造和维持大量经济适用房,并要求所有开发商都必须建造一定比例的经济适用房。
然而,马上等着他的,竟然是自己眼皮底下的“穷门”。“穷门”如同丑闻一般,不仅在纽约,而且在全美的媒体上都引起轩然大波。
事情起源于曼哈顿一个著名街区Upper West Side的公寓楼。这是寸土寸金之地,一平方英尺的住房面积卖到2000美元。用中国人习惯的平米概念计算,200平米的一套房,至少要400多万美元。这栋计划兴建的居民楼,有219套豪华公寓(有所近300套),按市价出售;另外,根据纽约市的政策,还要建55套经济适用型的公寓,针对的是年收入在3.5万到5万美元之间的家庭(接近5万美元收入的家庭,需要至少有四个成员)。也就是说,购买三四百万美元一套豪宅的人,可能发现邻居 是一个月缴1000美元房租的穷人。为了兴建这些经适房,开发商可以从政府得到可观的税收回扣。
开发商当然知道富人的心理,设计上别出心裁:建起一栋墙把贫富隔开,经适房对着马路,豪华公寓大多则临河。两种公寓的电路等设备都分别设计。更为昭彰的,是贫富房主各走两个门。富人从前面堂而皇之地走进自己的豪华公寓,穷人则从后门进入经适房。这就是所谓“穷门”。另外,穷人对楼里的健身房、儿童娱乐空间等等公共设施,也无法使用。
比尔·德布拉西奥(Bill de Blasio)领导的左翼政府当然不喜欢这一套。但是,规矩是前任市长布隆伯格任上定下的,一切都合法。于是,市政部门只好批准了这一建筑方案。这就形成了一个奇观:从比尔·德布拉西奥(Bill
de Blasio)市长,到手下的官员,都齐声谴责这样的设计,并发誓修改有关法规,使这类事情不再发生。但与此同时,开发商将肆无忌惮地兴建贫富隔离的公寓。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戏剧?其实,保障性住房由来已久,自西方工业化开始就有。战后规模扩大。不过,最传统的方式,是把穷人集中,为他们建设大规模的保障性住房。结果造成了贫困的集中,甚至犯罪的集中,相当失败。有的保障性住房,因为带来的社会问题太大,最终不得不炸掉。在此之后,贫富混居就成为时尚。这种贫富混居,在欧洲更为流行,似乎也更为成功。欧洲贫富分化本来就不大。而且欧洲的文化在财富上比较克制,炫富者为人侧目。所以,在荷兰等国的城市公寓楼里,对门邻居住房状况 相差无几,但一户是经适房,一户则是市场房。外人看不出来,邻居彼此也不知道。穷人住在富人堆里,没有什么心理压力。
美国则是个贫富分化大得多的社会。炫富风气也颇盛。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有所谓Greshan法则,称“低等”种族或民族的房主会压低本社区的房价。这个等级,有明确的排列:英国种、德国种、斯堪底纳维亚种,然后是意大利种、墨西哥种、黑人等等。美国号称是个大熔炉,其实也是种族意识、阶级意识极强的社会。
二战后经过民权运动,这种种族等级早已声名狼藉。种族隔离也被取消。但是,种族隔离之后,又有了贫富隔离。富人住一个区,穷人住另一个区。贫困集中的问题并没有解决。为此,一些城市推行贫富混居的政策,要求开发商把建筑的一定比例留出来给低收入阶层。这样,同一栋建筑中,贫富都有。象曼哈顿这样的财富中心,就更有必要。因为这里的房价,按照市场价要1%的顶尖富人才能支付。但是,偌大的曼哈顿,也需要司机、厨师、清洁工、教师、售货员、秘书、保安、饭店服务生…….
难道把这些人全挤出去、每天长时间通勤上班?所以,现在这种贫富混居的公寓楼,在美国城市里已经相当流行。
纽约的“穷门”则提请人们注意:开发商在这种混居的制度中仍然可以制造贫富隔离。同时,媒体也指出,开发商的战略不过是体现了富豪们的心态:1%的顶尖富人不愿意与我们99%的老百姓为伍。这是自上而下的阶级斗争。美国贫富的隔阂,由此更为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