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算什么》:慢半拍

标签:
杂谈 |
美国一直科技领先于世,是互联网的发明创造者。但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调查,美国互联网的速度在其34个成员国中排名第29!日本、法国、瑞典等国的互联网平均速度比美国快四倍。如今快破产的希腊,互联网速度也达到了每秒16000kilobits,美国则有14600。所以,在美国上网有时要非常耐心,看视频经常卡壳。如果住在稍微偏远点的地区,比如我居住的距离波士顿开车一个小时之遥的乡村,高速宽带还不覆盖,只能用更低一档的服务。
为什么?这大概还是市场效率之过。市场竞争确实可以把一切都弄得很有效率。但这种效率有两个方面:一是给用户提供最优化的服务,一是为商家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这两者并不永远会相得益彰。美国的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公司等等,彼此竞争激烈。比如我家的电话、互联网、有线电视这三项服务,一般是一家公司统一做。两年前这三项最基本的服务每月将近一百美元,两年的合同。可刚刚装好,另外的商家就开始给我们寄广告,同一套服务才70美元左右。所以,等合同一到期,我们马上跳到另一家。为了一两年的服务,人家还专门派人来免费安装,成本自然不低。如果价格再高,消费者就承担不起了。事实上,这方面收费过高的消费者抗议,一直不绝于耳。所以,商家之间的竞争,也只能在这个价位上想尽花招降低成本。而不是提高质量。我们附近更靠城里的一个镇,几年前有了高速宽带。朋友用了后奔走相告,说虽然价格稍贵,但用起来真是梦幻般的感觉。我本来觉得,这种好事马上就会到我们这里来。但是,左等右等不见动静。后来听朋友说,提供宽带的公司本来野心勃勃,决定赔几年建立对市场的垄断。可惜,几年下来还是照赔,消费者的响应并不积极。如今经济迟迟走不出低谷,高速宽带的梦就更不用做了。
宽带速度落后,表面看来悖理,再认真想想倒是情有可原。毕竟这种服务需要相当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家总要把光缆接到你家吧?如果你用了一两年就换另外一家公司,铺光缆的公司不就赔了?我研究欧洲中世纪史经常碰到这样的案例:一国招商兴业,总要给率先投资引进技术的公司若干年的垄断,保证其有利润。如今的市场秩序则特别注重反垄断。市场的零碎化,常常推迟了采用高投入的高技术时间表。
市场是个好东西。但是,对市场也不能有天真的信念。有时看似很简单的问题,市场的解决方式则会很慢。不过,反复权衡,我还是宁愿耐心地等待市场的服务。
但是,在有些不需要高投入的技术上,美国也是落后得出奇。记得十年前我为了博士论文去哈佛查资料。在附近的旅馆住了一天,几乎没有睡着觉。因为天气太热。旅馆的小房间里有一个硕大的窗式空调,噪音太大。美国造的。我家的空调,则买的是日本货,噪音低得多,也省电。晚上睡觉时开着还能够忍受。不过,也经常听到邻居家美国造的空调的噪音把自家空调的噪音给盖过。其实,你不用到日本,就是到中国,大家常用的空调都是分离式的。主机在窗外,室内是个安安静静的送气装置。两者由一个管子连接。不是很简单吗?但是,这种设备,在美国往往成了过于先进,在普通店里买不到,经常不得不到网上的特别供货商那里订货。每到初夏,超市里也会摆出几台便宜的空调贱卖,价格有60的,有100的。当然都是那种吵吵闹闹的窗式。似乎大多数人都喜欢这么穷对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