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算什么》:怎么说“谢谢”

标签:
杂谈 |
不久前,微博上有一阵议论,说开发商给我们盖了房子、提供了服务,我们应该说谢谢才对,而不是对之进行妖魔化。称房价上涨是好事的某经济学教授,还特地写了篇微博,力挺“感谢开发商”的观点,暗讥老百姓不懂得基本的文明礼貌。为此,他还讲了一段亲身经历:“两个月前我在杭州,乘出租车到达目的地,我说:‘谢谢!’司机疑惑:‘我还是要收你钱的。’我笑了:‘我还是谢谢你。’”
目前中国社会缺乏基本的文明礼貌,对下层服务人员动辄呵斥。我2011年夏天回国,朋友们请客,也动辄在餐馆大声吆喝“服务员”,那生硬的口气让我很不习惯。出租车司机大概也难得遇到给了钱还肯说谢谢的乘客吧。教授能说声谢谢,可谓礼下庶人,值得赞扬。可是一回头又写了这么一段,字里行间不是对听不惯“谢谢”的出租司机的同情,而分明是嘲弄,好像人家只惦记着乘客的钱。“上等人”对“下等人”的优越感跃然纸上。
由此我想起日本小说家横光利一对上海租界人力车夫的描写。他大致的意思是说这些车夫非常之刁,欺软怕硬,就盯着乘客的钱,找机会就行骗、敲诈。战后日本一些学者围绕着他的小说对租界里的人力车夫进行了研究,发现那些人力车夫朝不保夕,许多有钱有势的乘客下车不给钱,你要讨他就叫警察。有位学者对横光利一的偏见特别感到羞愧,甚至大呼:“我们真应该去给人家中国人道歉呀!”
杭州的出租车司机大概不至于悲催到当年租界里人力车夫的份儿上,拉客后拿不到钱的事情,我相信恐怕还是很少的。但是,这毕竟是个非常艰苦的行当。其中的心酸,一位海归的经济学家大概未必有体会吧?真是个学者,本能的好奇心似乎应该是去想想人家这种行为模式是如何被塑造的,何必马上摆出一副自己素质高、对方素质低的派头呢?
这让我想起前面讲过的波士顿的故事。普通出租司机Dan Mosher拿到了接送诺奖得主访问当地高中的美差。他接送麻省理工的物理学诺奖得主Friedman一次,对方竟然向他致谢九到十次之多。Friedman事后说什么?他说自己特别喜欢和Dan Mosher聊天,毫无居高临下的样子。Dan Mosher的经历,使他对波士顿地区的若干诺奖得主的脾气性格了如指掌。这要是没有平等人之间的近距离,怎么可能做到?
我当然主张多说“谢谢”,但说“谢谢”的本意,是表达对人的尊重,而非自己的优越,更不是对别人的讥讽。自己的架子放不下来,嘴上的“文明礼貌”有时听起来也并不那么舒服。也许,出租司机不信任你,也是有某种合理的直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