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天才是怎么训练的

(2011-04-04 11:20:03)
标签:

杂谈

天才是怎么训练的

天才要有“十年寒窗”的训练量。少于10年的修炼,少于1万“训练小

 

时”,你几乎不可能获得天才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许多人都进行了这样的努

 

力,但他们当中的绝大部分都没有成为天才。

 

经验陷阱

 

1万小时听起来是个很可怕的数字。但是我们要知道,在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大多数人要

 

1016年的书(美国仅中小学就是12年制),每年在校时间是1200个小时。当你从大学

 

毕业时,受教育的时间已经达到了1.2万至2万小时,远远超过了1万小时大关。如果一个人

 

一生专攻一个领域,在大学毕业二三十年后获得资深职位时,其专业领域的训练和工作量恐

 

怕要数倍于1万小时。

这样努力和专精的结果,是否使这些人成为了天才呢?显然不是。众多的研究揭示出,大多

 

数人在他们所从事的职业中并无优异表现,不管他们花了多少时间、有了多少年的经验。他

 

们在资深地位时的技艺并不比他们刚刚“出道儿”时要高。比如,一个有多年经验的审计员

 

,在发现企业的财政欺诈方面并不会比一个初出茅庐的同事更敏锐。一个临床心理医生在诊

 

断病人时,经验对他的帮助几乎是零。一个外科医生的一些关键判断也并不比一个实习医生

 

强。经验丰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师比起年轻的同行来可以说毫无优势。甚至伯克利的物理学

 

教授在对基本的物理问题的把握上未必赶得上自己的学生。美国和法国的两个著名商学院对

 

企业经理的研究还揭示了一个“经验陷阱”:虽然大部分公司特别强调工作经验,但有丰富

 

经验的经理并无更好的表现。有时,经验反而使人的能力退化。比如,在医学知识的测试中

 

,经验多的医生反而赶不上经验少的医生。一系列研究证明,训练量固然是必要的,但单纯

 

的训练本身并不能使你成功。

那么,如何解释这个“经验陷阱”?根据上一节所引用的高尔顿(Francis Galton )的“

 

天才论”,一般人学习任何新东西,开始时期都进步很快,但马上就会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

 

。这种“走到头儿了”的现象非常正常。但是,20世纪的心理学家们则超越了这种直觉判断

 

,提出了更复杂的解释。他们把学习过程分为三段。第一阶段是“认知期”(cognitive

 

phase),或称“宣明期”(declarative phase)。在这个阶段,学习是向学生明确地宣布

 

具体的“学习任务”,学生则将这一“任务”进行解析:这是个什么性质的问题和挑战?应

 

该怎么应对?自己所掌握的哪些技能可以用于解决这一问题?哪些是需要新学的东西?这样

 

的解析过程,直接刺激出学生具体的应对行为。你的大脑此时就像一支军队,突然遇到敌军

 

,必须立即估价敌人有多少、战斗力如何、什么是最有效的打击方法、全军应该保持什么样

 

的阵形防守、以什么阵形出击、每个士兵应该接受什么任务,等等。或用个更日常的例子作

 

比喻,这就像是你刚学开车,要知道驱动车前进这一“学习任务”的完成必须要靠踩油门,

 

刹车这一“任务”的完成要靠踩刹车,此外还有信号灯、方向盘,等等。总之,学习的任务

 

向你宣明,你经过大脑的解析阶段,思索出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并且试着运用这些方法,

 

踩油门将车启动、刹闸停车。这是最忙乱、最有挑战性的时刻。学生往往全神贯注,生怕自

 

己对任务的解析有错误,或执行起来力不从心。这也是学习过程中压力最大、进步最快的阶

 

段。

第二阶段是“贯通期”(associative phase),或者“知识编成期”(knowledge

 

compilation phase)。此时,初学者已经理解了任务的性质,以及用什么方法和技能来完

 

成某个具体的任务细节。比如,他知道踩多大的油门会把车速提高到什么程度、怎么操纵方

 

向盘来进行转弯等等。这样,他就跳过了对任务的解析过程,直接把针对不同任务细节的各

 

种技艺融会贯通地使用,通过磨炼做到熟能生巧。初学时的突飞猛进已经放缓,但水平还是

 

在稳定提高,所犯的错误大大减少。

到了第三阶段则是“自动期”(autonomous phase),或称“程序期”(procedure phase

 

)。所谓autonomous,在英文中的本义是“自主”、“自治”。但在生理学上则引申为“受

 

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不受意志支配”的意思。用我们通俗的语言来表达,那就是凭借本

 

能而非来自大脑的处心积虑的指令,所以我将之翻译为“自动”。学生在这个阶段早已经不

 

是初学者了,而是个“老油条”。他不仅跳过了对任务的解析和认知,而且把用哪一部分的

 

技艺对付什么样的任务细节也进行了反复练习,对于如何处理不同的情况建立了有针对性的

 

“程序”(procedure),可以凭本能遵守,几乎不用心思就能操作,甚至到了想错也错不

 

了的地步。这时他们的技艺就进入了“自动化”(automatization)或“日常化”

 

routinization)的阶段。此一阶段的技艺,往往被认为是技艺的精湛阶段。任何天才都

 

必须拥有大量的“自动化”技艺。其实,《庄子》中的名篇《庖丁解牛》就非常生动地展示

 

了这一过程: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然,莫不

 

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

 

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

 

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

 

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闲,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

 

闲,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

 

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己解,牛不知其死也,如土委地。提刀

 

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善刀而藏之。”

 

为方便读者的阅读,我不妨将陈鼓应先生的翻译抄录如下:

 

庖丁替文惠君宰牛,手所触及的,肩所倚着的,足所踩到的,膝所抵住的,划然响声,进刀

 

割解发出哗啦响声,没有不合于音节的;合于《桑林》乐章的舞步,合于《经首》乐章的韵

 

律。文惠君说:“啊!好极了!技术怎能到达这般的地步?” 庖丁放下屠刀回答说:“我

 

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超过技术了。我开始宰牛的时候,所见不过是浑沦一牛。三年以后,就

 

未尝看见浑沦的整只牛了。到了现在,我只用心神来领会而不用眼睛去观看,器官的作用停

 

止而只是心神在运用。顺着牛的身上自然的纹理,劈开筋肉的间隙,导向骨节的空隙,顺着

 

牛的自然结构去用刀,即连经络相连的地方都没有一点妨碍,何况那大骨头呢?好的厨子一

 

年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去割筋肉;普通的厨子一个月换一把刀,他们是用刀砍骨头。现在

 

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年了,我解的牛有几千头了,可是刀口还是像在磨刀石上新磨的一样

 

锋利。因为牛骨节是有间隙的,而刀刃是没有厚度的;以没有厚度的刀刃切入有间隙的骨节

 

,当然是游刃恢恢而宽大有余了。所以这把刀用了十九年还是像新磨的一样。虽然这样,可

 

是每遇到筋骨盘结的地方,我知道不容易下手,小心谨慎,眼神专注,手脚缓慢,刀子稍微

 

一动,牛就哗啦解体了,如同泥土溃散落地一般,牛还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呢!这时我提刀

 

站立,张望四方,感到心满意足,把刀子揩干净收藏起来。”

 

庖丁之所以能够“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几乎到了闭着眼睛也能操作的地

 

步,用心理学的分析就是他已经达到了“自动化”的技艺阶段。结果是轻松自如,甚至刀也

 

不伤,“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自动化”的技艺往往就是大师的技艺。

不过,这种“游刃有余”的境界,并非《庖丁解牛》唯一的要点。大多数读者都记住了“

 

游刃有余”,却忘了如此精湛的庖丁,还要特别强调:“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

 

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他见到复杂的筋络骨节,一下子提高了警觉,注意力特别集

 

中,行为缓慢而小心。这其实已经不再是“自动化”的技艺,而是对“自动化”的突破。心

 

理学的研究证明,在“自动化”阶段,由于如此地驾轻就熟,长时期不用心会导致技能的略

 

微的退化,虽然这对一般人来说大致也无伤大雅。天才在第一阶段也许和其他人的进步速度

 

差不多,但是到了第二特别是第三阶段,则显示了不同的素质。他们和我们这些平常之辈最

 

大的分别是,我们到了技艺精湛自动期,大致就到了顶,不再挣扎,也不再提高,我们开始

 

安心享受自己的技艺了。天才则能能像庖丁那样警觉起来、慢下来,避免在高水平的“自动

 

化”或“日常化”上止步,不停留在享受技艺上,而是又为自己创造许多障碍、不断挣扎着

 

适应新的要求,进而突破了“经验陷阱”,使其技艺继续与日俱增。我们到后面还将论述,

 

对运动员的研究证明,一流和二流的一个重大区别是:二流运动员总喜欢上演自己的“拿手

 

好戏”,一流运动员则不爱这么重复,而特别愿意尝试自己不太行的动作。

为什么天才取决于训练而不是遗传呢?平心而论,高尔顿(Francis Galton)的遗传说并非

 

没有实证研究的基础。他确实证明了欧洲若干家族特别盛产人才。不过,那时欧洲并不是一

 

个平等的社会,少数家族垄断着过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资源。这不仅意味着他们有钱送孩

 

子读书,而且还有足够的社会关系和家庭教育传统。如今社会日益平等,这种几大家族垄断

 

人才的情况就越来越少了。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当今世界上有几个特别引入注目的人才

 

培养基地。比如,在莫斯科的一个叫斯巴达克的网球俱乐部(Spartak Tennis Club),设

 

施十分简陋,只有一个室内网球场,但所培养的世界前20名女子网球选手(2005~2007年期

 

间)比充满了昂贵体育设施的整个美国还多,并且还培养了赢得2006年戴维斯杯的半个男子

 

队。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一个不起眼的音乐学校,培养了Jessica SimpsonDemi Lovato

 

一批流行音乐家。韩国的女子高尔夫选手在1998年才开始赢得世界女子职业高尔夫比赛。如

 

今,世界前20位身价最高的女子高尔夫选手中,竟有8位是韩国人……你可以不停地这样找

 

下去,会发现许多“人才特产”集中在某个地区或国家,或者某个俱乐部、学校。这不可能

 

用遗传来解释。更合情合理的解释是,这些人才产地用了某种特别的训练方法,或者那里的

 

文化鼓励人们使用某种方法训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