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后的人生
标签:
杂谈 |
本次冬奥会中国代表团夺金创了历史记录,产生了赵宏博、申雪、王濛、周洋等一代英雄,可喜可贺。但是,兴奋之后我们还要思考:这些奥运英雄以后的人生是什么?
在我心目中,冬奥会历史上最大的英雄是美国速滑选手埃里克.海登。此公在1980年的奥运会上,横扫了男子速滑从五百米到万米的五块金牌,破四项奥运纪录,一项世界纪录。想想看,菲尔普斯在北京奥运会上连拿八块金牌,但都集中在短距离。他要是竞争1500米自由泳,怕进不了决赛。博尔特是短跑王,但不用说跑万米、马拉松,就是1500米也达不到参赛资格标准。海登则从最短到最长距离都能称王。况且他从冰场退役后又练自行车,很快达到职业水平,甚至参加过环法。在人类运动史上,谁有此神通?只可惜,滑冰不象游泳、田径那么风行。因而他成了历史上最被低估的奥运英雄之一。
说这些,并不是想评论体育,而是要讨论奥运在运动员人生中的位置应该是什么。海登在冬奥会后不久,就进入大名鼎鼎的斯坦福大学读书,到1991年完成了医学院的教育,成为矫形外科医生。在美国,医生特别是专科医生薪水甚高,成为大学优等生们竞争的首选之一。许多常青藤的毕业生,读医学院也不得已而求其次、进入普通学校。能竞争进入斯坦福,凭奥运金牌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有优异的学术基础。日后开业行医,更要靠实打实的医术竞争。海登则在这一最有竞争力的领域出人头地,成为名医。NBA的几个俱乐部以及美国滑冰队等等都曾请他当队医。同时,他自己创建的矫形医院也越来越有声誉。这次奥运会,被人们遗忘的他突然又受到媒体的注意。美国短道滑冰选手Celski在奥运会前五个月的比赛中失手,大腿被冰刀豁开,鲜血横流,被急救车运到医院后,他绝望地对妈妈说:“全完了!”冰刀一直深刺到骨头边,缝合六十针,以后能正常生活就算运气,他怎么再敢想滑冰生涯?但是,在海登的一手治疗下,他竟然神奇回复,几个月内重新到达峰巅状态,面对强大的韩国队连拿两枚铜牌!海登的神话还在继续。
在崇拜冰雪项目的北欧国家,海登被奉为一尊神,至今到餐馆吃饭也不用付钱。但是在美国,奥运一过就很少有人记得他是谁。他自己说,当时他这行当全无商业价值,退役后必须重新设计自己的人生,最后选择了医学,并在这一领域再次达到顶尖水平。事实上,美国许多奥运选手都走这样的道路,比如女子花样滑冰选手 Debi Thomas和海登一样成了矫形外科医生,田径明星Karlos Kirby成为大学教授,还有一些职业级体育明星成为参议员、总统等等。最近《波士顿环球报》报道,当地一位老人,半个世纪前是消防队员,奥运会前集训三个月,作为核心防守队员拿了冰球的金牌,回家马上回到消防队上班。可见,奥林匹克不是个体育实验室,而是普通社会生活的一部分。
奥林匹克运动的理想,不是一种职业的理想,而是一种业余的理想。体育是人生的一个面向,而非人生的全部。体育能够培育和激励人在其他方面的发展,进而培养“完人”,而不应该侵蚀人生的其他部分,把人变得残缺。运动员更不是“四肢发达、大脑简单”的机器,而是有高度理想性和竞争精神的参与型公民。把他们与正常的人生隔绝,让他们最后变得除了运动以外不知道别的,这恰恰是对奥运精神的背叛。所以,当我们衡量一国的奥林匹克水平时,不仅要看金牌奖牌数字,更要看这个国家有多少海登型的奥运英雄。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