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巴马的新政迷局
(2008-11-11 09:22:58)
标签:
杂谈 |
奥巴马以压倒优势当选,国会两院全被民主党占据,共和党已无力量制衡新总统的权力。许多人断言,一系列自由派的政策会迅速出台,甚至有人把这次选举和导致“新政”的1932年大选相提并论。那时罗斯福入主白宫,民主党把持两院,没几天就一个政策,唯一能挡路的就是最高法院。《华尔街日报》在奥巴马当选的第二天发表社论,称自由派的国会将把一大堆自己久存的私货塞到奥巴马手里,让他难以招架。
此言差矣。从竞选的全过程看,奥巴马面对危机一向是宁慢勿乱。这一慢郎中的稳健性格,是防止鲁莽的激进政策的第一道屏障。另外,国会两院虽然都为民主党把持,但两院的民主党领袖支持率甚低,没有实力向人气冲天的奥巴马施加压力。更重要的是,奥巴马以超越党派为号召。这是他当选的原因之一,当选后也不会轻易放弃。要记住,他身为民主党候选人,在预选时就以里根为榜样。他给95%家庭减税的方案,也是共和党味道十足。把他看成是一个简单的传统左派,未免太看低他了。
因为奥巴马的资历是战后历届总统中最浅的,他上任后的政策也最难猜测。俗话说,选总统从许诺开始;当总统则从悔诺开始。如今的形势,正好为奥巴马摆脱在竞选时许下的左派诺言提供了机会。
奥巴马当选后,华尔街就马上送大礼,连续狂跌两天,失血10%。这就把奥巴马在经济上的政绩横杆降低了。一般而言,股市跌得越厉害,日后反弹也越大。现在跌的责任归布什,日后反弹的功劳则是奥巴马的。另外,股市危机把人们的眼光全固定在经济上,使奥巴马在外交政策上有了喘息之机。
奥巴马旗帜鲜明地反战,这是他赢得自由派支持、并在预选中战胜希拉里的核心原因。不过,一到大选阶段,他在这方面的优势就变成了劣势。因为在麦凯恩的一再督促下,美军在伊拉克增兵初见成效。麦凯恩得以声称:我们眼看就赢了,奥巴马不分青红皂白地撤军,会使我们前功尽弃,使伊拉克成为恐怖主义的温床。幸好华尔街股市风暴把这一话题刮得无影无踪。不过,奥巴马当政后,立即面临着两难。如果他上来就毁弃自己的诺言,拒绝立即撤军,那么他的自由派基地就会产生极度的幻灭感;如果他受自由派的压力而撤军,则治国未免太不负责任;日后一旦伊拉克局势失控,逼着美军不得不再次进入,则会更加破费,他也无法逃避责任。所以,华尔街的金融危机持续时间越长,他在这个问题上的缓冲时间也越多。估计在他执政初期,会在伊拉克按兵不动。
星期五,也就是当选的第三天,他和他的经济顾问班底首次公开露面。显然经济问题是一切的中心。不过,在经济上,他也未必着急出招儿。如前所述,现在的经济越坏,对他在政治上就越有利。他上任头一年经济没有恢复,也能获得选民的谅解。他的政策核心,显然不会是临时的应急措施,而是长远的规划。
眼前最需要考虑的,是总统权力的顺利交接。在这方面,他的努力则非常突出。他的首要目标是不重复克林顿的错误。克林顿1992年当选后,对交接工作非常疏忽,当政几个月其班底还无法摆脱大选时的激动情绪,对治国缺乏通盘考虑。特别是在内阁的任命上,和国会讨价还价,悬而不决。在这种匆忙之中,又让希拉里主持全民医疗保险计划,引起保守派的激烈反击。乱轰轰中,转眼就到了两年后的中期选举。于是有了金里奇领导的保守主义革命,使共和党连夺两院。
有此前车之鉴,奥巴马在竞选的最高潮时就已经冷却下来,在当选前就开始着手组织交接工作,并和国会两院的民主党领袖达成共识,要求对方在批准内阁任命时雷厉风行。他当选后,首先要求众议员Rahm Emanuel出任首席阁僚。此公曾是克林顿的高级顾问,性格强悍,属于那种“让火车准点”的秩序维护者,而非好好先生。由他领班,大概反映了奥巴马新政对纪律的强调。
在奥巴马的议事日程中,经济无疑居首位。但是,在经济问题中什么具有优先权则很难判断。在当今的金融风暴中,经济形势瞬息万变,奥巴马不可能死守既定方针,会作许多妥协。首先,经济学家估计联邦政府下一年度必须借款一万五千亿,使联邦债务达到GDP的49%。另外,星期四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裁面见众议院议长波洛西求救。三大汽车公司如果破产,估计第一年内就会导致二百五十万人失业。新政府很难容忍这样的事情发生;但是,拯救三大汽车公司,又需要大量纳税人的血汗,并加剧政府的财政赤字。同时,经济衰退使政府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收中获得的岁入大减。七千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出台后,新的救市计划也很难避免。这些数字加起来,几乎就捆住了政府的手脚。
面对这局死棋,最有看点的还是所谓给95%家庭减税的诺言。减税其实就是变相的联邦开支。一方面救市,一方面减税,钱从哪里来?也许,减税可以作为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而保留。但是,减税之后,奥巴马在医疗保险、社会安全等等方面许诺的一系列花钱的改革就很难推行。而这些问题,随着人口的老化,将对美国经济构成最深刻的威胁。
1932年罗斯福当选总统后,虽然众望所归,其实自己心里对应付危机一点谱儿也没有。他不停地对助手说:要让百姓看到政府有所动作,试一个方案,不行就再换一个。奥巴马当然不是这种急急忙忙的性格。但是,这也并非意味着他有自己的既定方针。他自己也不知道,第二天早晨起来是什么新闻等着他。如果三大汽车公司濒临破产、失业率猛增,他关于医疗保险、减税等等许诺,都要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