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虚价经济走向实价经济
(2008-07-04 10:04:05)
标签:
杂谈 |
几天前,纽约股市坍塌。收盘后几位金融家和投资家在电视里发表评论。有位问:中国的GDP在2007年增长11.2%,今年估计也超过9%。相比之下,美国的GDP在2007年仅增长3.2%,今年估计也就2%左右。按道理,我们应该把钱都拿去买中国的股票。人家那里的经济涨得快多了。但是,与去年的最高点相比,中国的股市已经缩水一半以上,但道琼斯还以毫厘之差没有下跌过20%(即熊市的下跌幅度)。可见,增长只是经济的一个面向。除了增长外,还有个定价的问题。
这番评论非常击中要害。中美相比,中国是虚价经济,美国是实价经济。虚价经济当然不是虚假经济,但价格泡沫会带来剧烈的经济振荡。实价经济也有振荡,但振幅轻得多。比如,今年六月份是美国股市自1930年大萧条以来“最糟糕的六月”,但道琼斯跌得最狠的一天是四百多点,不到4%。这比起中国股市一天7%的下跌,可谓小巫见大巫。经济发展当然免不了磕磕碰碰。但是,能够持久的发展不是赌博,而需要稳定和理性。这是实价经济所能提供的。目前中国发展的首要之务,也是从虚价经济向实价经济过渡。
那么,什么是实价经济呢?说白了就是市场价格所界定的经济:你吃饭也好,开车灌油也好,要照市场的价格埋单,不要指望政府来补贴。这样,市场就可以通过看不见的手来进行理性的资源配制。如果事事等着政府补贴,那实际上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定价,是由政府进行资源配制。这一模式失败的苦头,中国的老百姓怕是最有体会了。
为什么实价经济比虚价经济更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制,并促进更持久、稳定的增长呢?不妨举当今燃油涨价的例子。世界石油价格上涨,在美国这种实价经济中,痛楚是立竿见影式的。因为没有政府的补贴,老百姓自己要承担涨价带来的经济负担。美国人开始开不起耗油的SUV了,争先恐后把自己的SUV甩买给旧车行。但旧车行接的二手SUV太多,没有人买,就拒绝收购。结果出现许多美国人把SUV砸在手里:开不起也卖不掉。实价经济,就是这样让人们面对油价上涨时没有任何缓冲可以依赖,哪怕社会一时间满目萧条。但是,也正是因为这种打击直接迅速,社会寻求对应之策也快得多。美国人开车少了,乘公交的多了,居住也走向密集,缩短上班距离。同时,节能技术变得有利可图。比如,日本丰田车靠着电油混合型的节能引擎把美国汽车打得打败。但是,美国的公司则在重型车辆的电油混合节能引擎技术上占据优势。比如一千多美元罐一缸油的重型卡车,一旦用上这种先进引擎,节油的边际则比四五十美元灌一缸油的小丰田要大得多。
相比之下,中国是虚价经济,油价因为政府的补贴成了虚的,不反映其市场价值。这样,中国社会面对油价上涨的挑战就反应迟缓,甚至缺乏痛感。比如,SUV目前在主要发达国家都成了滞销货,厂家要打大折扣才甩得出去,但在中国则风头正旺。原因之一,就是这种油老虎享受政府补贴下的低油价。久而久之,这种补贴也养育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文化,觉得吃补贴是自己生而俱有的权利。当我说中国油价比美国低太多、需要和国际接轨时,立即有读者在我博克上留言:“你光比中美的油价,怎么不比中美的工资?油价这么涨下去,中国人还怎么养得起车?”这位读者忘记了:既然知道美国人的收入比中国人高得多,中国人怎么能看到美国人有车自己也要有车呢?养不起车难道不能不养吗?
这种虚价经济,让人们的观念脱离现实,最终导致过分的经济振荡。比如,你买辆SUV,在郊区买栋房,每天开车上班,日子似乎非常甜美。但如果油价不停涨下去,国家总有补贴不起的时候。一旦撤消这种补贴,你的SUV就开不起了。到那时候,你甚至把开不起的SUV卖出去也不可能。卖不掉就买不起小车。而你在郊外已经买房,每天还要进城上班。你在虚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家庭经济”就要破产了。如果千千万万这样的“家庭经济”破产,中国的经济在整体上就会出问题。
只有把中国的价格落实到市场上来,让人们根据实价来对未来进行理性的抉择,中国的经济才能有稳定、持续的发展。这一过程是痛楚的。不过,你到医院问问大夫就知道:那些能迅速、敏锐地感受到痛楚的,一般都是比较健康的病人。那种失去痛感的,则往往病入膏肓。所以,要改革就不应该怕阵痛。无痛有时比有痛更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