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杂谈 |
其实,这种现象远非“向富人倾斜”一句话所能概括。一般而言,美国的贫困生能够用较低的分数在升学竞争中把分数略高的富家子弟击败,同时获得富家子弟想也不敢想的奖学金。问题是,这些穷人阶层中,够分数的人实在太少,即使降低一些标准,也招不到足够的穷人。穷人子弟学业表现差的原因则更为复杂。首先,他们资源少,学习条件差,缺乏必要的机会。第二,有些贫困是境遇贫困,即自己不走运出生在社会底层;有些则是行为贫困,即他们的社会文化行为,如吸毒、犯罪、性行为过烂、无心读书等等,导致了他们的贫困。对前者,提供了机会就能使他们成功;但对后者,提供什么机会也无济于事。
美国的大学其实是向穷人倾斜。只是向穷人倾斜是个复杂的工程,开发穷人中的人才非常困难。美国社会各界,包括大学,对此投入了巨大的资源,效果依然不理想。特别是一些州开始禁止以种族平权的原则根据肤色在录取时对学业差的黑人进行照顾,使得黑人学生的比例急剧下降。维持学生的多元性,就成了大学所面临的一个更为严重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帮助大学挖掘穷人中的人才的非赢利性中介公司和慈善组织便应运而生,大学则为他们的服务付费。换句话说,许多一流大学为了把奖学金送到穷学生的手上,还要为此雇佣中介,等于花钱送钱。
最近在这一行业中的新星,叫QuestBridge,意思是“寻桥”,《华尔街日报》不久前还进行了报道。这是一个非赢利的中介公司,使命是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贫困生、并进行评估,然后把这些学生送到合适的名校,说白了就是在穷学生和名校之间当“媒娘”。该公司拥有由三万名招募人员构成的网络,包括高中的咨询人员、教师、牧师等等,负责琐定四千左右贫困的优等生。这些学生需要象申请大学一样,填写公司的十七页表格,同时提交自己的作文。最后,公司根据这些学生的家庭收入、学业表现、和社区服务的成绩等指标,确定最后1600名人选,往各大学推荐。使用该公司服务的大学,一年支付四到七万美元的中介费。该公司运营了四年,已经向一流大学输送了2300名贫困生。
衡量该公司的影响力,只要看一看美国顶尖的几所私立大学的录取数据就能明白。比如Amherst College长期以来是美国本科生学院的前三强之一,在2006年录取了473位新生,其中来自“寻桥”的学生就达10%。也就是说,“寻桥”这一个中介机构为这所学校提供的贫困生,在其本科中所占的比例远远高出全国精英院校中贫困生在本科生中所占的比例(3%)。在全美本科生学院中多年高居第一的Williams College,加州最好的本科生学院Pomona College,麻省的名校Wellesley College,其新生中来自“寻桥”的学生都达到了6%以上。另外,斯坦福、普林斯顿、哥仑比亚、耶鲁等研究性大学,也都大规模地利用“寻桥”的服务。
“寻桥”的创建人Michael McCullough是位医院急救中心的医生。他和他当律师的妻子Ana从1994 年就致力于帮助有才能的穷学生的事业,到了2003年终于创办了“寻桥”。而“寻桥”的日常经营者,则是当年帮助雅虎设计企业战略的Tim Brady。他因为在雅虎成功,成为百万富翁,然后马上致力于慈善事业。他谢绝了“寻桥”的工资,放弃了在企业界飞黄腾达的大好前景,义务经营这一仅有160万美元年度运营经费的非赢利性公司。而这160万中,仅有一半来自各学校支付的中介费,其他都要靠别人的捐助。
在过去四年,“寻桥”为二十个顶尖的大学服务,现在则计划把服务对象扩展到三十所大学。用Michael McCullough的话说:“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十年之间,把一代从社会底层出身的优秀青年对到美国的领袖的位置上。”
扶贫首先要有意愿,但同时还必须有一流的企业才能。从“寻桥”的成功可以看出,美国的精英阶层,有一大批人成功后首先想到帮助他人。他们贡献的不仅仅是金钱,而且是自己宝贵的企业家才能。没有这些人的存在,光凭几个钱绝无法解释“寻桥”的成功。同理,中国的企业家要造福社会,也不仅仅是捐几个钱的问题。我们期望有一流的企业家能放弃生意场,运用自己的经营才能专心于社会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