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时事评论 |
大学的本质是什么?大学不是大楼,也不是“大师”,而是一个学术共同体。自五四以来,中国办大学的人始终对此没有充分理解,乃至不久前还有所谓“衡量一个大学的水准就要看其博士课程”这样的笑话。大学是欧洲中世纪所创造的制度,其精神是共同体的自治,和当时的自治城市国家(即所谓的commune)以及行会是在类似的制度构架中成长起来的。最早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原籍”而共居,形成nation,这个词后来则成了民族国家之意。为解决一些穷学生的居住问题,则设置的学院(college)。这些学院从住宿很快就发展为寄宿制的独立教育机构。如今欧美的社会早已不是中世纪的样子,但是大学(特别是一流大学)还大多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传统。从牛津、剑桥,到哈佛、耶鲁,都保存着学院制度。这是一流高等教育的核心。
学院制度,维持着大学作为共同体的精神,不仅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充分整合,使求学变成了全天侯的活动,也为他们建造了一个小社会,让年轻学子学会自我管理、在自己的社区内承担责任。这样,学生毕业后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有了和别人沟通、合作的经验,成为一个有责任的公民。离开了这些,大学就不是大学。
要维持这一学术共同体的运转,当然就必须有类似三角地这种学生自发的信息流通场所。这是最草根的自治。在这里,学校的管理越少越好。学校所应该作的,是尽量提供这样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学会怎么去利用。这也是培养学生日后在社会中生存技能的一个重要渠道。你到美国各名牌大学看看,大致都有这样的空间。大到组织社团活动、办个演唱会,小到卖自己的家具、甚至和同学开个玩笑,你都能很容易地找到这样的空间张贴自己的广告。三角地之所以这么有名,就在于北大这样的地方太少了。
支持拆三角地的人的理由,没有一个能站得住脚。有人说广告太乱,需要管理;有的则说租房、办班等等校外广告太多,对学生没有帮助。其实仔细想想就明白,这些广告在三角地这么兴隆,就说明有许多学生在看,关系到他们的具体生活。怎么能说对学生没有用?这种广告看上去确实很“乱”。难道这不是社会的一个反映吗?难道学生不应该从这种“乱”中理出自己生活的头绪、寻找人生的机会吗?如今是市场经济时代,学生毕业不可能象我们当年那样等着班主任给分配工作。他们如果不能适应眼花缭乱的社会,毕业后怎么生存呢?
北大校长许智宏说:“北大目前的三角地的广告太多,全世界没有一所大学有这么乱的地方…现在三角地的广告有些变味了,这里有假冒伪劣产品的广告,甚至还有‘枪手’的广告,我觉得这跟北大的声誉不符合。”从这段话可以看出,许校长大概没有在国外的大学(特别是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里长期生活过。其实,那里非常“乱”,比北大的三角地有过之而无不及。学生一辈子要在“假冒伪劣产品的广告”中生活。他们需要学习怎么对付这些东西,特别是怎么通过自己的组织和管理来抵御这些东西。让他们看看外面混乱的实际,有助于他们的成长。今年哈佛大学授予了比尔.盖茨荣誉学位。他当年就是受了校外眼花缭乱的世界的刺激,毅然退学,才有了现在的成就。如今,哈佛学生在学期间创业、并成为“娃娃富翁”的越来越多多,各种有关俱乐部也应运而生。你到哈佛校园里走走就知道,没多远就一个自由的广告栏,上面乱的很。如果赶上热闹的时候,在校园中心地带走几步就有人递给你一份广告或者宣传品,拉你进各种社团或者俱乐部。这才叫大学。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集权的社会,缺乏共同体生活的经验,自然对共同体内这种正常的、自发的信息流动不适应,非要用集中的权力“统一管理”不可。这还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老毛病。在我所居住的波士顿郊外这个几万人的小镇,公园里就有三角地这样的地方,超级市场门口也有“三角地”,大家贴出各种广告,把自己不要的书也放在那里,供别人分享;还有给穷人捐衣服的收集箱。乍看上去,似乎一切混乱无序。但是,仔细观察就发现,这种混乱中有着我们没有的秩序。前几天去公园,在公园“三角地”的广告牌,看到一个孩子丢的手套被别在上面。可见拣到东西的人是多么用心良苦。我是个丢三落四的人;但在美国这么多年,几乎没有丢过东西,忘了东西回到类似“三角地”基本都能找到。这就是共同体的精神,不用任何国家和行政权威,社会自发管理的井井有条。这一套,要从大学开始训练。
大学就是从这样的共同体精神中成长的。三角地培养的也是共同体的美德。我在校时,常在那里看的失物招领的广告。现在也许不多了。如果这是个问题,每个北大的同学都应该想想怎么去解决,应该在三角地讨论、意识到自己对共同体承担什么责任。大学应该给这种独立的、自治的、负责的、有美德的公民的提供充分的成长空间,而不是养成一种出了什么事情都等着上面来管的被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