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说,无论人材数量还是质量上,中国都应该优于日本。日本人口不足中国的十分之一,也不可能象我们这样为了足球层层选材。那么,中国足球为什么无法象日本那样进行海外殖民?这里有观念和体制两方面的原因。在观念上,日本人对外人的态度谦虚,甚至谦虚到了迷信的程度,学起来就要脱胎换骨。这一点,从明治维新时就是如此。当时以政治家岩仓具视为首的“岩仓遣外使节”,其实就是个政治家留洋团,几乎包揽了一半的重要维新人物。1871年底出发,1873年九月才回国,历时一年半多,足迹遍布欧美,四处虚心求教。日本政治家到了美国国会,昂然对美国人宣布:“我们是你们的学生。但我向你们保证,我们是很好的学生!”这种话,现在中国人也说不出来。后来两国的国运,很大程度上也就由此而分。
日本职业足球和J-League的开场,几乎如出一辙。日本人从一开始就知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的道理,引进外籍教练不说,同时想方设法把自己的队员送出去,因为他们自认日本人不会踢球。这里我们应该注意,日本人留洋,和我们的概念不一样。日本是世界上生活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他们留洋,往往要去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比如意大利,西班牙等等,经济上就比日本就差一截。当然,去欧洲一个大俱乐部当正选,收入不菲。但是,到南美等一些发展中国家当学徒,恐怕不如在国内舒服。可是人家还是愿意吃那个苦。日本人向外人学习精益求精,整个社会和文化也尊重这种行为。换了中国的队员,你赶着他去也不去。中国的文化中,已经没有了日本人那种追求完美的精神。
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制度原因。日本的职业足球起步时,国内的人士看着人家的钱眼红。很快,中国队员就比日本队员挣得多了。很是扬眉吐气。可是,足球和其他事情一样,物美价廉在卖得动。产品质量不高,价格吓人,怎么可能出口?我在日本时曾观察到,职业足球虽然很火,运动员生活并不容易。比如一个俱乐部起家,所有运动员都向小商贩一样,跑到超级市场分发宣传材料,推销自己。中国的足球运动员肯干这样的事情吗?我在《炫耀的足球》一书中早就说过,中国足球是被钱烧死的。队员水平那么低,又是个发展中国家,可是挣得有那么高,在国内呆着太舒服了,谁还肯出去?举个简单的例子,美国足球的大联盟,已经小具欧洲水准,非常锻炼人。本来我想,中国队员去欧洲不成,到美国来试试也不错呀。其实根本不可能。美国足球水平虽然高,钱却不多。一个末流队员(这也是中国队员能在大联盟取得的位置),从收入水平看,在人家的社会属于底层的,付了房租后,也正好够吃,你怎么能指望在国内那些挣几百万的公子哥儿留美呢?
相反,如果一个足球运动员在国内俱乐部二千月薪,你看他想不想出国?从民工到留学生,中国人已经遍布天下,有的为了出去竟然舍命,唯独足球运动员例外。这只能说明,他们和一般的中国人按不同的游戏规则生活。落后对他们特别有吸引力。中国职业足球的体制,就是一个使落后的生活变得非常舒适的制度。
现在回想一下,职业足球十几年,我们投了多少亿。如果这钱一分钱不花,中国足球会怎么样呢?我看水平也许还会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