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育改革的机会

(2007-02-01 07:22:13)

教育改革的机会

薛涌

 

根据《中国青年报》报道, 2002年以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分别是3.41%3.28%2.79%2.82%。与之 相对照的,目前世界平均水平约为7%左右,其中发达国家达到了9%左右,经济欠发达的国家也达到了4.1%

我根据手头的《经济学人》2006年版的便携本《数据中的世界》列出一组统计数据。以教育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例计算,排前十名的是莱索托(10%),也门(10%),古巴(9%),丹麦(8.4%),沙特(8.3%),马来西亚(7.9),纳米比亚(7.9%),瑞典(7.6%),以色列(7.3%),挪威(7.2%)。排在最后几位的是赤道几内亚(0.5%),厄瓜多尔(1%),印度尼西亚(1.3),缅甸(1.3),斯利兰卡(1.3%)。在西方主要工业国家中,美国是5.7%,日本是3.5%,英国4.8%,法国5.7%,德国4.6%,在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韩国为4.9%,新加坡3.7%,香港4.1%。再看几个崛起的大经济体,印度是4.1%,巴西4.3%,中国仅为2.1%

虽然因为统计的标准不同,数据不完全一致,大致的趋向还是不离谱的。不过,《经济学人》的数据所显示的趋向要复杂得多。第一,教育投资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并不能简单用来衡量国家的发达程度。教育投资最高的三个国家都很贫困,而日本,新加坡等等发达国家,教育投资并不高。第二,大体而言,比较发达的国家,教育投资都还是比较高的,大多在4-6%之间。第三,教育投资极低的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全是贫困国家,而中国的教育投资和博茨瓦纳,几内亚比绍

一起在世界上并列第十四低,基本和柬埔寨,乍得,坦桑尼亚,孟加拉的水平相当。把世界教育投资最低的二十几个国家的名单一列,基本上不是所谓“失败国家”,就是赤贫国家,只有中国一个“经济大国”。不管按什么归类,中国不该和这些国家归到一起。

所以,一个常识性的直观结论是,教育投资不必追国际排名。教育投资在GDP中比例的大小也不是衡量一国发达还是不发达的指标。不过,一个国家只要不穷到要领救济要饭的地步,就应该有能力进行基本的教育投资。以这个标准,中国的教育投资实在太少,追加一倍并不为过。

讲这些的目的,是提醒大家注意,教育不仅仅是个拨款问题。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大学,看起来也不是缺钱,否则哪里来的那么多豪华校门,食堂的高级电梯,乃至高尔夫球课等等。把多一倍的钱注入现有的体制,教育会改善吗?老百姓凭身边的常识,就不难得出答案。

教育改 革,关键还是要走出计划经济,发展多种教育体制,特别是民间的教育系统,鼓励私人办学。一个河北的家长曾给我写信诉苦,她孩子的学校,一年缴的各种费用就 上万,另外当然还有国家拨款。其实,许多地区的学校乱收费的钱,用来办私立学校基本也够了。可见,上不起学并非仅仅是拨款不足,而是教育垄断。垄断造成了 短缺,最后学校可以任意对学生的家庭进行经济讹诈。

所以,如今的教育投资比例低,未尝不是件好事。因为这说明扔到没有效率的计划经济教育体制中的钱还不那么多,改革的阻力还小一点。在我看来,这正是个实行我一直提倡的教育券改革的机会。

假设我 们将大幅度追加教育经费。那么,最好的办法,是绕开腐败的体制,把钱直接送到受教育者的手上。比如,从七岁到十八岁的学龄儿童和青少年,每人领到一张价值 等同的教育券。参加高考通过录取分数线的学生,每人也领一张教育券。这一教育券就等于特殊货币,可以自由用于教育消费。比如上任何学校,缴纳教育券就等于 缴学费。学校收到教育券后直接从政府那里兑换成现款。同时,政府应该鼓励民间办学,和现有的公立学校竞争。教育券可以一视同仁地用于公立和私立学校。

根据最近的调查,以2002年的标准,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19年,共需投入教育经费130551元,其中:国家投入45078元,一年平均2300多元,占34.5%;社会投入5689元,一年将近300元,占4.4%;个人投入79784元,平均一年将近4200元,占61.1%。如果国家的投入增加一倍,并且全以教育券的方式增加,一个孩子一年就得到了2300元的教育券。这笔钱加上现有的个人投入,将达到6500元左右。再假设公立学校的国家拨款不变,维持在每人2300的水平。这样,教育投资的大头就掌握到了受教育者手里。即使公立学校,也必须想着如何迎合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否则大家就把手里的6500投到了私立学校。

教育券 实际上是加强了老百姓在教育市场上的“购买力”。在任何市场,一旦有这种购买力,就会有各种厂家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甚至降低成本,以优惠价格吸引客户。 教育也不会例外。我们教育的最大问题,是学生要看学校的脸色,而不是学校看学生的脸色。只有这种关系倒转过来,中国的教育才有希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