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北美华人即使购买最便宜的医疗保险,每人每月至少也要花费大约200美元。没有医疗保险的华人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包括美国西部的洛杉矶、中部的芝加哥、东部的纽约和加拿大的多伦多、温哥华,都有超过30%以上的华人没有购买医疗保险。华裔大多不太了解美国医疗保 险制度,喜欢询问“Co
pay是多少”这个问题。超过半数以上的华人选择华人医生,这种选择,首先基于母语的沟通,其次便是在就医习惯上,和美国医生的候诊、就诊、问诊、检查习
惯有着较大的差异。在北美生活的华人,大多都有从中国带药入境的习惯。在华人消费市场中,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热量的保健食品将主导消费市场。健康食品带动健康生活,将成为北美华人享受生活的最高标准。华人在医疗保健开销方面的趋势说明,食品、保健的观念已经深入华人的生活,及早预防和及时治疗都同样不可缺少。(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CO PAY算不出生命的价值(chinesenewsnet.com)
多维2007年北美华人消费者调查报告 --医疗保健篇 (chinesenewsnet.com)
讨论:服用保健品有利健康吗?(chinesenewsnet.com)
饮食习惯中,哪些与您相符?(chinesenewsnet.com)
多维消费频道医疗保健专版(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多维记者张立春(chinesenewsnet.com)
大多不了解美国医疗保险制度(chinesenewsnet.com)
●逃避支付医疗费用不是办法(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有不少华人新移民,对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缺乏了解,按照道听途说来的信息行事。在就诊时填写虚假个人信息数据和错误的联系方式,以为只要逃避了支付医疗费用便万事大吉。而这些行为,最终遭到损害的,往往是个人。(chinesenewsnet.com)
根据美国的法律,医院必须对急症病人不论身份、经济状况先作救治。所有因急症得到过救治的华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遇到大病急症时,尤其可以体会到美国医疗制度“救死扶伤”的真正含义。(chinesenewsnet.com)
在美国,遇到急症需要就医时,没有保险或是保险条款不是非常优惠的个人,往往首选去公立医院。医院在你就医时,并不知道你是否有医疗保险。即使你没有保险,他们也一样必须首先抢救生命,这对任何一家医院都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上,对低收入者就医,各地都有不同福利政策。例如在纽约,不论你有多少存款数额,只要年家庭收入低于某一个数目,就有权利享有政府的免费医疗(当然还有相应的生活救济)。这种优惠条件并不受限于你是何种肤色人种或是使用何种语言,只要你具有合法居留身份。(chinesenews
以孕妇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为例。中国籍留学生家属,来美国以后怀孕。虽然学生在美国没有收入,也没有交过税,但是符合低收入人群标准,所以从怀孕开始,就可以申请完整的母子医疗保险计划,在整个怀孕生产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非常优质的免费医疗服务,包括产前检查、营养补助、生产、产后母婴保健,甚至奶粉尿布,全部都是免费的。(chinesenewsnet.com)
记者调查中遇到一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夫妇,他们在中国时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并拥有可以经常往返中美两国的工作签证。因为妻子怀孕,所以考虑在美国生 孩子。他们携带了部分存款,在美国中部密执安州居住下来。接着他们用带来的存款,购买了一份最基本的孕妇生产保险,整个产前检查过程相当顺利,但在临产前 最后一次检查中发现,已经怀孕38周的胎儿,可能患有“法乐氏四联症”。这个检查结果让这对夫妇非常契惊。医生告诉他们,胎儿出生后即面临心脏手术,而且 这种手术将在这个孩子的生长法语过程中,持续多次。同时还必须伴随着很多次复杂的医学检查。根据在中国就医习惯,这对夫妇首先想到的是医疗费 用问题。美国昂贵的手术费用是人人皆知的,尤其是这种高难度的婴儿心脏开胸手术。所以,他们向医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术需要多少费用?没想到医生的 回答是:“手术费用不是你们现在要关心的问题,现在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个孩子顺利的生下来。如果孩子能够顺利的生产,医生会安排为孩子做一系列必要 的检查。至于医疗费用问题,医院的社会工作者会来帮助你们解决”。但这个回答还是让这对夫妇惴惴不安。(chinesenewsnet.com)
就在母亲进入产房以前,护理人员送来一大迭文件,要母亲签字,其中包括同意医生在孩子出生以后,立即接受一系列必要的检查、安全检测等复杂的医疗监护,并没有谈到医疗和手术费用的问题。孩子顺利生产后,几个小时内便被送到当地医疗设备技术最完善的儿童心脏医疗监护中心。第二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来到产妇床前,详细了解了孩子父母在美国的身份、收入和婴儿的检查情况,并立即协助这对夫妇申请了婴儿的医疗保险和心脏病医学特殊儿童照顾计划。在孩子以后的陆续检查及手术中,这对夫妇没有为孩子的检查治疗支付过任何费用,反而享受到比普通婴儿更多的照顾计划,包括医护人员定期的家访、协助照顾、婴儿能力训练等诸多特殊的服务计划。 (chinesenewsnet.com)
事实上,美国的免费医疗保险条款和特殊医疗项 目跟踪计划范围非常广泛,这些特殊计划包括多项儿童计划,如:心脏病儿童计划、疑呆症儿童计划、自闭症儿童计划;成人计划主要有:妇女乳房癌预防研究计 划、血液病研究计划、骨病研究计划等多项专科计划。这些计划,各州制定的细则不同,计划的实施单位也不同,但都可以在小区工作者或是政府的医疗保健机构了解到详细的内容。(chinesenewsnet
●华人不适应美国的就医习惯(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多维调查显示,已经参加了任何一个医疗保险计划的华裔个体,在选择就医时,有着特殊的群体习惯。超过半数以上的华人选择华人医生,这种选择,首先基于母语的沟通,其次便是在就医习惯上,和美国医生的候诊、就诊、问诊、检查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 据多维调查显示,即使是那些拥有完整医疗保险的华裔,在就医过程中也难免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看病”习惯。(chinesenewsnet.com)
在美国,患者除了急诊以外,小病一般都不必去医院看病,而是去看自己的家庭医生。所有的就医、检查,统统需要事先预约。新州中部周韧内科诊所的助理老 郭,每天都会接到许多电话,大部分新的病患在咨询保险计划后,会立即询问“Co-pay是多少?”这类问题,在美国人的医院或诊所里,根本不会有人回答, 因为这个“就诊费”是根据不同保险公司的不同医保计划而定的,和病患具体在哪个医院、找哪个医生看病没有关系。事实上,无论对于病患本人还是诊所的医生助 理来说,最需要了解的是病人的病痛和就医目的。可常常是电话说了十多分钟,才了解到病患的要求,有时到最后才明白不属本医生的专科范围,这样即浪费了时 间,还有可能造成延误病情。(chinesenewsnet.com)
一些在美国医生诊所就诊的华人,尽管英文水平已经很好,但对医学的特殊词汇,很难完全理解。而美国医生在解释病情或检查、治疗原则时,常让病患和家属受惊
不小。一个月前,James徐夫妇因为交通意外,双双被救护车送进了医院,徐先生因为没有外伤,也无特别的不适感觉,在登记后就被安排在急诊室里等候,而
徐太太,因为手臂和脸部有擦伤出血,被几个医护人员包围,还做了静脉点滴,徐先生看见护士量血压、抽血,还推着太太的移动病床,去照X光,然后又被通知需
再做核磁共振检查,根本弄不清检查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后来被告知,可能会发生的一系列意外,本来感觉并无大碍的徐先生和太太,以为出了大事,赶紧把家里的
亲属都招了来。折腾了好几个小时,最后就贴了几张“邦迪”,让他们回家继续观察了。这就是美国医院处理紧急病患典型的方式,华人如果没经历过,确实令人紧
张。
所以在美国就医,华人一定要首先了解医生的主治科目,然后再说明保险条款和个人的信息资料。因为有预约就医的制度和习惯, 一般的家庭医生门诊预约要提前3天,如果是常规检查或者慢性病,多等个3~5天的也不稀奇。如果只是一般的发烧、头疼或不太严重的症状,等到预约时间到 了,病也好了一半。(chinesenewsnet.com)
最可怕的是遇到牙疼,中国有句俗语就是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就要命。这样情况也要等个三五天,就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了。(chinesenewsnet.com)
一位家长Lucy韩说:女儿因为智齿生长错位,打电话去原来的美国医生那里预约,看病时间排到了二周以后,想按急症预约处理,但必须支付更高的就诊费 用,Lucy韩考虑之后,给一个华人牙医打了电话,第二天就做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大人和孩子都挺高兴,但拔完牙回家,就开始发烧,而且体温不断升高, 到晚上时已经超过了华氏103度,半夜再给医生打电话,医生建议先去医院看急诊。在医院里,前后等了4个小时,最后不过给了一些镇痛消炎药了事。Lucy 韩询问护士爲什麽如此简单的处理要花4个小时,护士说:“你要是横着抬进来的,医生第一个就会来为你处理”。(chinesenewsnet.com)
上面所提到的情况,与在中国无论大病小病,只要你想看医生,直接去医院挂号,当时就能得到治疗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初到美国的华人难免不太适应。(chinesenewsnet.com)
(未完待续)(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CO PAY算不出生命的价值(chinesenewsnet.com)
多维2007年北美华人消费者调查报告 --医疗保健篇 (chinesenewsnet.com)
讨论:服用保健品有利健康吗?(chinesenewsnet.com)
饮食习惯中,哪些与您相符?(chinesenewsnet.com)
多维消费频道医疗保健专版(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多维记者张立春(chinesenewsnet.com)
大多不了解美国医疗保险制度(chinesenewsnet.com)
●逃避支付医疗费用不是办法(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有不少华人新移民,对美国的医疗保险制度缺乏了解,按照道听途说来的信息行事。在就诊时填写虚假个人信息数据和错误的联系方式,以为只要逃避了支付医疗费用便万事大吉。而这些行为,最终遭到损害的,往往是个人。(chinesenewsnet.com)
根据美国的法律,医院必须对急症病人不论身份、经济状况先作救治。所有因急症得到过救治的华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尤其是遇到大病急症时,尤其可以体会到美国医疗制度“救死扶伤”的真正含义。(chinesenewsnet.com)
| http://photos.chinesenewsnet.com/Duowei/2006/12/Duowei_2006_12_5_15_44_12_822_614.jpg 医疗保险种类图片:文件夹内图片显示是美国比较常见的保险公司和保险计划。(多维社) |
以孕妇从怀孕到生产的过程为例。中国籍留学生家属,来美国以后怀孕。虽然学生在美国没有收入,也没有交过税,但是符合低收入人群标准,所以从怀孕开始,就可以申请完整的母子医疗保险计划,在整个怀孕生产的过程中,都能够得到非常优质的免费医疗服务,包括产前检查、营养补助、生产、产后母婴保健,甚至奶粉尿布,全部都是免费的。(chinesenewsnet.com)
记者调查中遇到一对来自中国大陆的夫妇,他们在中国时家庭经济条件非常优越,并拥有可以经常往返中美两国的工作签证。因为妻子怀孕,所以考虑在美国生 孩子。他们携带了部分存款,在美国中部密执安州居住下来。接着他们用带来的存款,购买了一份最基本的孕妇生产保险,整个产前检查过程相当顺利,但在临产前 最后一次检查中发现,已经怀孕38周的胎儿,可能患有“法乐氏四联症”。这个检查结果让这对夫妇非常契惊。医生告诉他们,胎儿出生后即面临心脏手术,而且 这种手术将在这个孩子的生长法语过程中,持续多次。同时还必须伴随着很多次复杂的医学检查。根据在中国就医习惯,这对夫妇首先想到的是医疗费 用问题。美国昂贵的手术费用是人人皆知的,尤其是这种高难度的婴儿心脏开胸手术。所以,他们向医生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手术需要多少费用?没想到医生的 回答是:“手术费用不是你们现在要关心的问题,现在首先必须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个孩子顺利的生下来。如果孩子能够顺利的生产,医生会安排为孩子做一系列必要 的检查。至于医疗费用问题,医院的社会工作者会来帮助你们解决”。但这个回答还是让这对夫妇惴惴不安。(chinesenewsnet.com)
就在母亲进入产房以前,护理人员送来一大迭文件,要母亲签字,其中包括同意医生在孩子出生以后,立即接受一系列必要的检查、安全检测等复杂的医疗监护,并没有谈到医疗和手术费用的问题。孩子顺利生产后,几个小时内便被送到当地医疗设备技术最完善的儿童心脏医疗监护中心。第二天,医院的社会工作者来到产妇床前,详细了解了孩子父母在美国的身份、收入和婴儿的检查情况,并立即协助这对夫妇申请了婴儿的医疗保险和心脏病医学特殊儿童照顾计划。在孩子以后的陆续检查及手术中,这对夫妇没有为孩子的检查治疗支付过任何费用,反而享受到比普通婴儿更多的照顾计划,包括医护人员定期的家访、协助照顾、婴儿能力训练等诸多特殊的服务计划。 (chinesenewsnet.com)
事实上,美国的免费医疗保险条款和特殊医疗项 目跟踪计划范围非常广泛,这些特殊计划包括多项儿童计划,如:心脏病儿童计划、疑呆症儿童计划、自闭症儿童计划;成人计划主要有:妇女乳房癌预防研究计 划、血液病研究计划、骨病研究计划等多项专科计划。这些计划,各州制定的细则不同,计划的实施单位也不同,但都可以在小区工作者或是政府的医疗保健机构了解到详细的内容。(chinesenewsnet
●华人不适应美国的就医习惯(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多维调查显示,已经参加了任何一个医疗保险计划的华裔个体,在选择就医时,有着特殊的群体习惯。超过半数以上的华人选择华人医生,这种选择,首先基于母语的沟通,其次便是在就医习惯上,和美国医生的候诊、就诊、问诊、检查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 据多维调查显示,即使是那些拥有完整医疗保险的华裔,在就医过程中也难免保留了许多传统的“看病”习惯。(chinesenewsnet.com)
在美国,患者除了急诊以外,小病一般都不必去医院看病,而是去看自己的家庭医生。所有的就医、检查,统统需要事先预约。新州中部周韧内科诊所的助理老 郭,每天都会接到许多电话,大部分新的病患在咨询保险计划后,会立即询问“Co-pay是多少?”这类问题,在美国人的医院或诊所里,根本不会有人回答, 因为这个“就诊费”是根据不同保险公司的不同医保计划而定的,和病患具体在哪个医院、找哪个医生看病没有关系。事实上,无论对于病患本人还是诊所的医生助 理来说,最需要了解的是病人的病痛和就医目的。可常常是电话说了十多分钟,才了解到病患的要求,有时到最后才明白不属本医生的专科范围,这样即浪费了时 间,还有可能造成延误病情。(chinesenewsnet.com)
| http://photos.chinesenewsnet.com/Duowei/2006/12/Duowei_2006_12_5_14_55_51_107_363.jpg 根据美国消费调查数据,复合维生素?#21892;存?#25104;为销售量最大的维生素类产品。(资料图片) |
所以在美国就医,华人一定要首先了解医生的主治科目,然后再说明保险条款和个人的信息资料。因为有预约就医的制度和习惯, 一般的家庭医生门诊预约要提前3天,如果是常规检查或者慢性病,多等个3~5天的也不稀奇。如果只是一般的发烧、头疼或不太严重的症状,等到预约时间到 了,病也好了一半。(chinesenewsnet.com)
最可怕的是遇到牙疼,中国有句俗语就是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就要命。这样情况也要等个三五天,就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情了。(chinesenewsnet.com)
一位家长Lucy韩说:女儿因为智齿生长错位,打电话去原来的美国医生那里预约,看病时间排到了二周以后,想按急症预约处理,但必须支付更高的就诊费 用,Lucy韩考虑之后,给一个华人牙医打了电话,第二天就做了手术。手术非常顺利,大人和孩子都挺高兴,但拔完牙回家,就开始发烧,而且体温不断升高, 到晚上时已经超过了华氏103度,半夜再给医生打电话,医生建议先去医院看急诊。在医院里,前后等了4个小时,最后不过给了一些镇痛消炎药了事。Lucy 韩询问护士爲什麽如此简单的处理要花4个小时,护士说:“你要是横着抬进来的,医生第一个就会来为你处理”。(chinesenewsnet.com)
上面所提到的情况,与在中国无论大病小病,只要你想看医生,直接去医院挂号,当时就能得到治疗的情况有很大不同,初到美国的华人难免不太适应。(chinesenewsnet.com)
(未完待续)(chinesenewsnet.com)
前一篇:入世五年后中国欧美蜜月期结束
后一篇:美国的医疗保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