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中国不能永远为世界打工>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1月
房价又涨了。最近的消息,北京公房上市价格上涨6%以上。类似的消息,一直就不
绝于耳。房价上涨如果不得到控制,市民的生活质量就会受严重的影响,甚至阻碍
城市的发展。
房价上涨是个全球化的问题。近十年发达国家房价普遍上涨,涨幅超过10%司空见惯,
甚至有泡沫化的迹象。6%的涨幅,表面上看并不过分。但是,我们的住房建设环境
管制很松,在增加住房供应量上有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这样的涨幅,就令人
担心了。
发达国家的高房价,并非仅仅是市场规律运行的结果。按一般的市场规则,产品需
求大,价格高,利润就会刺激供应的增长,于是价格会随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回落。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一切。但是,住房是个特殊产品,无法按这套规
则运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发达国家严格的“区域规划”(zoning)管制:即使在
非常偏远的郊区,你买了块地,也不能想盖什么房子就盖什么。建房的层高、规模
(细到卧室的数目)、与其他建筑的距离,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这样的规定的束缚下,
即使住房需求大,房价飙涨,生产者还是找不到地方建房,无法增加供给量,形成
长期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房价自然会持续高涨。
我们目前城市建设中住房的“区域规划”管制很松。建一栋房子,会对环境产生重
大影响,如挡住阳光,增加的居民给交通、学校等公共设施带来压力,居民还需要
有休闲、运动的空间等等。看看目前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这些因素很少考虑。比如
沿着交通干道不受限制地建高楼,不考虑这些建筑中的居民给交通带来的压力,最
终造成城市堵车。另外运动场地也几乎没有,居民健康水平下降。城市这样发展下
去,早晚会造成“心肌梗塞”。
解决这样的城市病,就得采取更严格的“区域规划”标准。但是,这样的标准一旦
提高,只能限制住房建设规模,限制住房的供应量,加剧房价的上涨。城市环境和
经济的房价之间,就会产生尖锐的矛盾。
造成这样的死结,主要是我们过度求发展,忽视居住环境的结果。
最近二十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是以商业建筑为领军。豪华办公楼、大型购物中心崛
地而起。大面积推倒民房,给“发展”让路。摩天大楼建起来了,吸引了投资,人
们就会来上班,城市发展了。但是这样的商业建筑越多,抢占的居住区就越多,市
民的居住空间就越小;同时,到这些摩天大楼上班的人越多,要房子住的人就越多。
这就造成了居住空间越受挤压,要住房的人越多的局面。这样的发展一旦失控,房
价就会涨到上班族无法承受的地步。
最近波士顿就面临这样的难局:房价太高,许多人干脆迁出。在摩天大楼里的公司
终于找不到人干活,也跟着迁出。结果,办公楼空了,住房却还是买不起,城市发
展卡在瓶颈中。
北京、上海会不会走上这样的路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警觉。世界上有富人的郊区,
但没有纯粹富人的城市。道理很简单:城市的发展,主要的动力是那些干活的上班
族。养尊处优的上流社会只能寄生在城市中,但永远不是城市的精神所在。我们如
果不停地盲目建豪华住宅、商业中心,就会把那些干活的中产阶级挤走。这些人一
走,城市整体上就会贬值。过去二十年,中国急剧城市化,城市是想进进不来,所
以没有这个危机。但未来几十年,中小城市崛起。这些城市如果走经济型而不是豪
华型的道路,先居住后发展,以便宜的房价吸引有创造力的中产阶级,就会对目前
的几个垄断性大城市构成严重挑战。
房价又涨了。最近的消息,北京公房上市价格上涨6%以上。类似的消息,一直就不
绝于耳。房价上涨如果不得到控制,市民的生活质量就会受严重的影响,甚至阻碍
城市的发展。
房价上涨是个全球化的问题。近十年发达国家房价普遍上涨,涨幅超过10%司空见惯,
甚至有泡沫化的迹象。6%的涨幅,表面上看并不过分。但是,我们的住房建设环境
管制很松,在增加住房供应量上有优势。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有这样的涨幅,就令人
担心了。
发达国家的高房价,并非仅仅是市场规律运行的结果。按一般的市场规则,产品需
求大,价格高,利润就会刺激供应的增长,于是价格会随供需关系的变化而回落。
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在操纵一切。但是,住房是个特殊产品,无法按这套规
则运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发达国家严格的“区域规划”(zoning)管制:即使在
非常偏远的郊区,你买了块地,也不能想盖什么房子就盖什么。建房的层高、规模
(细到卧室的数目)、与其他建筑的距离,都有严格的规定。在这样的规定的束缚下,
即使住房需求大,房价飙涨,生产者还是找不到地方建房,无法增加供给量,形成
长期的供不应求的局面,房价自然会持续高涨。
我们目前城市建设中住房的“区域规划”管制很松。建一栋房子,会对环境产生重
大影响,如挡住阳光,增加的居民给交通、学校等公共设施带来压力,居民还需要
有休闲、运动的空间等等。看看目前中国大城市的发展,这些因素很少考虑。比如
沿着交通干道不受限制地建高楼,不考虑这些建筑中的居民给交通带来的压力,最
终造成城市堵车。另外运动场地也几乎没有,居民健康水平下降。城市这样发展下
去,早晚会造成“心肌梗塞”。
解决这样的城市病,就得采取更严格的“区域规划”标准。但是,这样的标准一旦
提高,只能限制住房建设规模,限制住房的供应量,加剧房价的上涨。城市环境和
经济的房价之间,就会产生尖锐的矛盾。
造成这样的死结,主要是我们过度求发展,忽视居住环境的结果。
最近二十年,中国城市的发展是以商业建筑为领军。豪华办公楼、大型购物中心崛
地而起。大面积推倒民房,给“发展”让路。摩天大楼建起来了,吸引了投资,人
们就会来上班,城市发展了。但是这样的商业建筑越多,抢占的居住区就越多,市
民的居住空间就越小;同时,到这些摩天大楼上班的人越多,要房子住的人就越多。
这就造成了居住空间越受挤压,要住房的人越多的局面。这样的发展一旦失控,房
价就会涨到上班族无法承受的地步。
最近波士顿就面临这样的难局:房价太高,许多人干脆迁出。在摩天大楼里的公司
终于找不到人干活,也跟着迁出。结果,办公楼空了,住房却还是买不起,城市发
展卡在瓶颈中。
北京、上海会不会走上这样的路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警觉。世界上有富人的郊区,
但没有纯粹富人的城市。道理很简单:城市的发展,主要的动力是那些干活的上班
族。养尊处优的上流社会只能寄生在城市中,但永远不是城市的精神所在。我们如
果不停地盲目建豪华住宅、商业中心,就会把那些干活的中产阶级挤走。这些人一
走,城市整体上就会贬值。过去二十年,中国急剧城市化,城市是想进进不来,所
以没有这个危机。但未来几十年,中小城市崛起。这些城市如果走经济型而不是豪
华型的道路,先居住后发展,以便宜的房价吸引有创造力的中产阶级,就会对目前
的几个垄断性大城市构成严重挑战。
前一篇:阿忆和俞敏洪 薛涌
后一篇:野心勃勃的青春期 薛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