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哈佛能改变美国的大学申请战吗?    薛涌

(2006-09-15 06:22:23)
在萨默斯因失去本校教授的支持而辞职后,老校长Derek Bok重新出山,代理哈佛的校长之职。这位退休后仍然不断著书立说的前校长,并不甘心当个守摊子的看守内阁首脑。他上任一个多月就放了一把火,要求把教学作为教授评定职称的重要标准,试图改变教授只重研究而轻教学的习气。如今,他又放了一把更大的火:取消提前录取制度。

 

美国的大学申请,本来是自由竞争,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许多学校,并接到数封录取通知书,然后和各学校就奖学金等问题进行讨价还价,选择一个条件最好的去就读。到了1990年代,大学之间争夺人才的“战争”愈演愈烈,大家为了锁定优秀学生,频频出招儿,其中的一个重要招数就是提前录取。

 

所谓提前录取,就是学生在头一年秋天就寄出自己首选的学校的申请材料,到12月 知道结果。在这个申请中,学生必须保证:如果被该校录取,就肯定前来就读。这样,学校录取的时候,就知道被录取者肯定前来注册,不会跑到别的学校去,就会 在同样的条件下优先考虑申请提前录取的学生。因为录取后不来的学生比例越高,说明学校越缺乏竞争力,排名会受影响。当然,在提前录取这个制度内,也还有所 不同。哈佛和MIT等校的提前录取,还容许学生事后反悔。普林斯顿,哥仑比亚,布朗,达特茅斯,杜克等校,则不容许学生改变主意。从学生一边来说,申请提 前录取,自己进“第一志愿”的学校的机会就多了两三倍。比如,正规申请哈佛,录取率仅为7%,普林斯顿为9%;但如果申请提前录取,录取率哈佛是14%,普林斯顿则是29%。同时,一旦申请提前失败,其他正常的申请还可以照常进行,并不会堵住别的路。

 

这一游戏规则,看上去对大家都好,可是一旦大家都来玩这个游戏,就变相限制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首先,大家都搞提前录取,走这条道的学生被录取的比例高,就等于逼大家都要走这条路,正常的申请则机会越来越少。比如,哈佛和普林斯顿是不分彼此的学校,提前申请普林斯顿,有29%的机会,失败后再按正常方式申请哈佛,仅有7%的 机会,因为对方已经把许多机会给了提前录取的学生。就好象在中国高考第一志愿是复旦,第二志愿是北大,头一个落空,第二个也没戏。第二,学生接到录取通知 在前,拿到奖学金在后。事先决定去某个学校,就丧失了拿着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就奖学金问题讨价还价的机会。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调查,被几个学校 录取的学生,平均获得的奖学金比仅被一个学校录取的学生高30%。所以,学生事先被锁定,在财政资助上损失更大。第三,这套政策,把大学申请的过程变得更加复杂。富裕家庭子弟,可以花上万美元雇佣专业咨询人士,计算各种因素,帮助学生选择要锁定的学校申请提前录取。穷家庭的孩子则没有这种服务,最后举足无措,丧失机会。

 

也正是如此,各大学和教育专家都谴责提前录取的制度,承认这对学生不公平。但是,由于彼此竞争太激烈,大家全在呼吁取消这个制度,但谁也不愿意率先行动,生怕丧失了优势。以哈佛为例,去年录取了2124名学生,有813名是由提前录取而来,占总数的38%。有的学校,一半学生是提前录取得来的。可见大家对提前录取相当依赖。只有University of Delaware这样一个普通学校宣布了取消提前录取,但其他学校全按兵不动。

 

哈佛着 一义举,获得了美国高等教育界的广泛欢呼,包括其对手普林斯顿和MIT的录取办公室主任,都在赞扬哈佛时毫无保留,只是大家都不肯说自己将如何跟牌。不 过,这个举动,使哈佛一下子抢占了道德高地,将了所有名校一君。估计在未来几年,一些名校会纷纷效仿。现在各名校正处于改革的有利时机。因为人口的变化, 最近高中生数量急剧上涨,大学不愁生源。特别是几个常青藤,不得不每年拒绝许多合格的学生。取消提前录取只会丧失短期的优势。而象哈佛这样的“最高学 府”,恐怕短期内也不受影响。困难是的次一流或二流的学校,要放弃提前录取的政策,恐怕不是一两年能下决心的。

 

美国的 大学竞争,强调的是如何优化学生的选择范围,在最大限度内作到公平。这也是中国高等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可惜,目前大学统一招生的模式,完全排斥了学校之 间的竞争,不给学生在不同的学校之间进行选择的权利,严重妨碍了社会公平。希望中国高等教育界能够学习哈佛的榜样,拿自己的既得利益开刀,对高考录取制度 进行彻底改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