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最近谢绝旅游团参观,又一次引发争议。北大方面的决定,不能说没有正当理由:大学以教育为首务,岂能成为旅游公司的摇钱树?旅游团布满校园,对教学秩序也不能说没有影响。不过,北大是靠纳税人的钱运转,怎能把纳税人拒之门外?这也难怪,就这一问题,正反两方各执一辞,公众意见也十分对立。
应该说,著名学府成为旅游景点,还是比较新的事物。我们对付这样的事情还没有经验。既然北大有变成“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就不妨在这方面向一流大学学一学,看看人家怎么管理游客,其管理方法有什么后果。
我在美国住了十几年,正好都住在耶鲁或哈佛边上。两所学校都是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游客一直不绝。特别是来自东亚地区的游客,一来就黑压压地一大片,人数比周围的学生还多。我在耶鲁读书时,到图书馆借书最怕碰上游客。因为图书馆门很小,出门要查包。几十个游客一查起包来,就没完没了。我只好找旁门绕。按说,两校都是私立大学,并非靠纳税人的钱吃饭,完全有权利向公众关闭。但是,两校对游客的策略,和北大可谓天壤之别。
首先应该说明,两校对外来人员并非没有限制。比如,耶鲁中央图书馆只开放一楼大厅和几个阅览室,书库是不让进的。我印象中哈佛更严些,中央图书馆的主厅要证件,外人进不去。据说电影“爱情故事”在哈佛的场景上拍摄,走红之后,哈佛对外来的摄像人员管得很严,虽然游客照相不在限制之列。
不过,两校都不限制旅游团。一是无法限制:学校连校门也没有,你有什么权力让行人突然在街上止步呢?二是似乎随旅游团游两个学校也没有什么必要。任何一个人,不管是哪国的,有没有证件,你都可以到耶鲁的旅游服务中心,或哈佛的信息中心,学校会免费提供导游,领你和其他游客一起周游校园。因为导游的服务很方便周到,你到了学校,就不会自己乱闯。游人虽多,但秩序井然。
这样的服务,当然消耗大学的资源。比如学校要有个专门的建筑,要雇佣专职人员。导游基本是临时的(多为学生打工,也有志愿人员),但因为游客多,需要量很大。另外,有关地图和基本介绍,也是学校提供。
为什么私立学校要投入这么多资源接待不相关的游客呢?以我个人的观察,有两个原因。一是观念问题。美国是一个以社区为本的社会。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对自己的社区都负有某种责任。私立大学虽然不靠纳税人的钱,却是免税的非赢利机构,还是从社会(特别是本社区)得到的许多好处。所以就有个回报的问题。其实大学对社会提供的服务,远不止免费导游。比如耶鲁那个号称世界最大的健身中心,周末常常就免费让当地的中小学使用。耶鲁坐落在一个非常穷,犯罪率极其高的城市。当地一些中学,一个班常常没有几个爹妈双全的(当爹的不是消失了,就是在监狱里)。记得一个香港中文大学的学生代表团参观了那些学校后几乎要掉眼泪。让许多这样的学校的孩子来,管理当然会有些问题。周末这些孩子来时,建筑内的厕所经常非常混乱。一次我洗澡前去厕所,一块吃了一个角的比萨饼被仍在小便池里,积了一池子冲不下去的尿。我心里正骂,一个同样准备洗澡的七十岁的老校友,赤条条的身子竟双手伸进小便池把比萨饼捞出来,嘴里略带爱意地念叨:“这些孩子呀,这些孩子呀。”让我在一旁羞愧不已。可见,人家为社区提供服务,不仅是校方的政策,也是学校这一共同体的集体信念。
我现在在萨福克大学教书。这是个私立学校,经费大部分依靠学生的学费。而且因为地处市中心,地皮贵,空间很拥挤。一次我班上来了两个老人旁听。我一对证学生名册,确实有这两个人。她们告诉我,她们只要到学校,出示社安号码,告诉人家自己年龄超过六十,就可以旁听任何课程。这也是学校回馈社会的一部分。
当然,开放旅游的另一个原因,是学校的实际利益。哈佛耶鲁虽然是世界名校,但也要和其他学校竞争。每年录取的学生,真正来上学的比例也就70%左右。为了竞争学生,保证更多被录取的学生前来就读,学校想方设法要吸引中学生和其家长游览校园。对这种游览,学校提供的服务就周全多了。校方官员会出来回答各种问题,学生代表会现身说法。一些普通游客进不去的地方,比如学生宿舍,都可以进去参观,甚至有时可以旁听正式课程。北大在过去统一的高考招生制度下,只要从高分的考生中调档录取就行,谁还会不来?所以当然犯不上这样来吸引学生。但是,如今香港的大学进军大陆竞争,游戏规则就会变。北大需要学习人家吸引学生的办法。
作为一个北大的毕业生,我对母校的建议就是一句话:“走出中世纪”。对待游客,如同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如果怕游客扰乱学校的秩序,就在几个校门口建立旅游服务中心,来者不拒,免费提供导游。这样,大部分游客可以在校方导游的引导下按指定线路游览,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一些。再稍微加强些警力,秩序并非无法维持。北大每年拿了大量纳税人的钱,把纳税人挡在门外,在道义上理亏,会引起难以了结的公共关系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