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来自上海大学校长论坛的消息,目前教育部正在筹划调整大学专业,一些现有的本科专业明后年可能被取消。一些校长特别建议本科应取消管理、法律等专业。
其实我在两个月前就在“东方早报”上撰文,呼吁大学生避免选择“扯淡专业”。其中我列出的两个最大的“扯淡专业”,就是法学和管理类。不过,大学的专业设置,应该由学校来定。遵循计划经济的原则,以行政命令的方式进行全国统一的行动,可能好心办坏事。
我是坚决反对大学本科办法学专业的。因为法学涉及调解社会冲突。学生不了解社会,不学习具体的知识,先钻进法学的技术领域中,就好象把一个从来没有踢过球的人训练成足球裁判一样荒唐。管理类也有类似的问题。不过远不象法学本科那么荒唐。一些低层次的管理专业,在本科学也并非不可。只要市场有足够需要。
以美国为例。美国大学本科一般不设法学专业。不过,一些图实际的小学校,为了办出特色,算定许多学生想当律师,又摸准法学院录取学生的尺码,于是按尺裁衣,课程为准备学生上法学院来安排,成为非正式的法学预科。另有些专业,因为特别被法学院器重,也成了某些人的法律预备专业。比如我在大学教历史,所碰到的学习目的最明确的学生,就是那些准备进法学院的。因为美国的法学院注重学生的人文训练,历史又是人文的基础学科。在历史课上的表现和学分,可以给申请法学院加分。至于管理类,在本科里就更热了。目前以管理类为本科专业的学生,超过了美国大学生的20%,使之成为最为人气的本科专业。乃至“商业周刊”首次推出了管理类的本科大学排名。
美国的经验未必适用于中国。而且以我个人之见,管理的本科热即使在美国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负面现象。但是,热总有热的道理。况且美国还是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国,其经验对我们多少有些参照意义。目前中国取消法学本科也许还有可能。取消管理类本科,恐怕非常困难。
在我看来,关键并不是取消法学和管理类的本科专业,而是帮助大学分出层级,弄清楚那些大学适合保留法学和管理类的专业,那些不适合。
举个例子,最近北大有关人士驳斥我所谓北大“二流说”是“无稽之谈”,举出的例子,就是北京的两个状元上了光华管理学院。这个例子本身,颇能说明北大急功近利的不入流心态。一般而言,有深厚人文传统的一流大学不会对管理类的本科这么热衷。比如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大部分美国的一流大学,都不设管理类本科。设的仅有宾西法尼亚,麻省理工等少数几个。道理也很简单,精英大学,以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袖为目标,注重价值观念的培养和一般性的人文训练。我在近著“精英的阶梯:美国教育考查”中,通过一系列数据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一般而言,在美国排名越高的学校,文史和科学等理论性训练越重要,管理这类实际手艺型专业越无足轻重。清华主要是理工院校,偏实用型,设个管理本科尚说得过去。北大这种以人文传统取胜的学校,把大量资源投到光华管理学院,忽视文史教育,这本身就是在降低北大的档次。另一方面,那些刚刚从技校,大专升为大学的基层学校,针对地方就业市场发展一些管理类专业,也未尝不可。
我提倡管理类专业要尽可能设置在低层级的大学,也并非是想克隆美国的大学结构。道理很简单: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就总体而言学术准备比较充分,能力比较强,接受知识迅速。他们不愁掌握不了具体的谋生技能;而更适合一些立意高,理论性强,为长远准备,比较抽象的基础训练。这样他们以后无论向什么方向发展,都有广泛的知识基础。但是,有些能力有限的学生,与其好高务远,不如老老实实学会一门实际的手艺,没有必要去读“论语”或柏拉图。
如今法学和管理类本科风行,并非小学校之过。一概禁止恐怕不可取。但是,象北大这样占据领导地位的大学,缺乏办学的灵魂,一味赶时髦,试图靠打造光华管理学院来树立自己的品牌。这种行为多少有点象十几年前追麦当劳的时髦的人一样,把平民食品当了贵族大菜。名校一窝蜂地建管理学院,造成了几个垃圾的本科专业过热。这大概是让几位大学校长看不过去的原因之一。解决的最好办法,还是国家撤除对几个名牌大学的有关项目的拨款,把这些专业留给小学校去自由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