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薛涌微博
薛涌微博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187
  • 关注人气:207,7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大学的理念        薛涌

(2006-07-14 19:30:59)
如今中国赶上个大学扩张的时代。扩招不说,中专升学院,学院变大学,大学城拔
地而起,一个大阶梯教室就可以填满几百名学生。同时,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毕业
生找不到工作,最近竟有大学毕业生的市场“价码”和民工接近的报导。我在去年
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中,要求把北大这样的大学分成几个小大学,并提出大学
不能“大”的理念,至今如同对牛弹琴。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界,大家公认美国的大学是最优异的;许多人,特别是那些鼓吹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人,口口声声要学美国模式。然而这些人,对美国模式一
知半解,把美国的大学都描绘成“帝国”式的庞大组织,严重地误导了公众。首先,
他们片面强调哈佛、耶鲁等几个研究性大学在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对一些本科
学院,如Williams College, Amherst College, Swarthmore College, Wellesley
College等等,几乎绝口不提,尽管后者的教育质量不在前者之下,并且吸引着大量
的精英学生。第二,他们没有意识到,美国的小型大学,特别是私立的精英大学,
在数量上高于大型的大学。不了解这些小大学,就不了解美国的高等教育。
根据美国权威的“高等教育编年”的统计,在全美2386个私立大学中,有439个学校
学生人数少于200。拥有200到499个学生的学校有536所。拥有500到999名学生的学
校有453所。拥有1000到2499名学生的学校最多,有566所。这些小大学,占私立大
学的绝大多数。另外,拥有2500到4999的中等大学有240所。拥有5000到9999名学生
的大学有95所。万人学生以上的大规模的私立大学,仅57所。
不过我必须指出,大部份美国的学生,还是在中等以上的大学中读书。比如德州大
学的奥斯汀分校,学生有五万两千多人,一个学校能容纳五十几个一千人的小型大
学的学生。把万人以上的大学相加,其教育的学生人数远比小大学多。同时,美国
的高等教育目前也在享受“人口红利”。因为适龄学生人口膨胀,在这群适龄人口
中想上大学的学生比例又远远超出历史最高点,大学教育供不应求。哈佛、耶鲁、
普林斯顿等精英大学都有扩招的计划,原因就是合格的学生太多了。一些两年制的
社区大学纷纷改成四年制的本科学院,四年制的本科学院则要升级到大学。更有许
多大学,竞相上马博士课程,要成为研究性大学。但是,这种扩张,给教育质量带
来了许多问题。比如哈佛的学生最近几年就对自己的本科教育非常不满意。原因之
一,就是哈佛本科生与研究生相加,几乎达到两万五千人(其中本科生也不过六千多
人),规模太大,师生关系疏远。虽然名牌教授一大堆,但你在那里读四年书,发现
这些学术明星和你并无太大关系。所以,一些小的私立学校,放着众多合格的申请
者而不招,维持现有规模以求保证教育质量。而这些私立的小大学,一直被视为是
美国精英教育的精髓,成为美国高等教育创意的重要源泉。
为什么大学要小?小到什么程度才合适?Earlham College的校长Douglas C. Bennett提
出一个神奇的数字:1200人。Earlham College在2005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
小型本科生学院排中名列第69。“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每年的排名,都把研究性
大学和这些本科学院分列。因为前者有研究院,规模庞大;后者基本全是本科生,
常常一两千学生。大家没有可比性。但是,要看看学生的分数,就知道这样的小本
科生学院的质量了。Earlham College在上榜的100所左右的小本科生学院中,属于
中等偏下的。但是,其中游学生的考分,即SAT成绩,达到1110-1340分。而在研究
性大学中排名并列68的3所学校,这个分数仅在1050-1290之间。大名鼎鼎的伯克利,
在研究性大学中排名第20,这项分数也不过是1200-1450,并无太大优势。
Earlham College最近生源充足,面临着扩招的压力。但校长Douglas C. Bennett拒
绝扩招。为什么?他指指一间小会议厅,让你看看就明白。这个小会议厅,是个简
单、朴素的木结构建筑,天花板非常高,中间放着一排排的木制长登,有些教堂的
气象。每个星期三,全校教授到这里开会。大家彼此全是熟人,象个家庭,你没有
地方躲。这样,教授之间,教授和学生之间,就形成了非常亲密的个人关系。要说
多学科交流吗?在这样的小圈子里提倡多学科交流显然是多此一举。因为化学系教
授和英语系教授每周相谈甚欢,甚至有英语系教授当“票友”,给化学教授贡献几
点自己的“尖端化学幻想”。
再看看大学校,许多同系之间的教授都很少往来,甚至几周不见面。每个人都钻在
自己学科的牛角尖中。要多学科的交流就得和各系协调、扯皮。比如哈佛,各系彼
此都是个独立王国,很少共享资源。不久前文理学院的教授一起搬倒了校长萨默斯,
这算是历史上罕见的各系教授彼此协调行动。而大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渐渐走到
一起,互相交谈,也竟花了几年时间。学生和教授就更不用说了。大家校园里碰上,
彼此都有一个“好象见过”的印象,然后老远就礼貌地互相回避。
Douglas C. Bennett个人的经历,塑造了他对小大学优越性的信心。他本科是在Haverford
College读的。该校是小型本科学院中的名校,2005年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
本科学院排名中列第8,基本具有常青藤的水平,如今学生仅1160名。后来Douglas
C. Bennett成了教授,在Temple University教政治学。Temple是个巨型的私立大学,
如今规模有32359个学生,其中本科生有2300人。他亲眼看到,这样的巨无霸什么都
想作,什么也都作不好,校内矛盾重重,为了工资教授们曾两次罢课。1989到1993年,
Douglas C. Bennett出任Reed College的教务长,该校如今仅1340名学生,在2005年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本科学院排名中列第47。在这样的小大学主持教务,使
他有机会认真思考大学规模与教育质量的关系,最后发展出一套自己的公式。根据
这个公式的换算,1200学生是最优的大学规模。
这个公式基于Douglas C. Bennett所谓的“知识弧”(arc of knowledge)的原理:
一个大学,必须有几个基本的学科,包括艺术、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数
学。从这些基础学科中,再生出大致25个系。每个系最低有三到四个教授。这样,
一个学校大致有90到100个教授。以这样的规模,教授们能够维持一个大家庭的关系,
一起为共同的使命奋斗。比如一个学生学业有什么问题、又什么特长、应该如何发
展,在教授中很容易形成共同话题,大家可以象夫妻之间谈论自己的孩子一样谈论
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潜力。
以此为底数,一个财政良好的大学,就可以按1比11或12的师生比例招收学生,最后
1200个学生就成了最优规模。在Douglas C. Bennett看来,1000名学生是最下限,
但高出太多,学校的家庭气氛就会打折扣。当然有人提出稍微不同的理论,比如Douglas
C. Bennett母校Haverford的校长Tritton就认为,1200到12000的学生属于最佳大学
规模。
现实是如何呢?美国的四年制私立本科学院大致有550所。规模较大的Wellesley College有
2300名学生,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排名中列第四,Smith College拥有2500名
学生,排名第19,Dickinson College,拥有2270名学生,排名第45。另外顶尖的几
所学校规模都十分有限,比如排名第一的Williams College有2000名左右学生, 第
二的Amherst College有1600学生, 第三的Swarthmore College的学生人数不足1500,
第六的Bowdoin College有1600多学生。总之,一般的本科生学院,学生人数多在1000多
2000之间,超过2500的十分少见。
小学校当然有某种劣势。其中最大的劣势就是学科有限。100名教授,能够覆盖的领
域比较狭窄,有时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特别是在这个日益多元化的世界,这个问
题就更加严重。比如就外语而论,象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等,一般是每个学校
必设的。如今汉语变得日益重要,学校开不开课呢?象Earlham College,在911后
面临开阿拉伯语的压力,但就是开不出来。在当今世界,法语、德语、西班牙语、
日语、汉语、阿拉伯语属于最基本的语言了。一个语言由必须有不同级别的班,至
少要两个老师。上述这几个语种开齐,需要十几位老师,占学校教员的十分之一,
根本不可能。另外,教授少,每个教授覆盖的范围就必须非常大。这种学校雇不起
一个中国史教授,只能雇一个亚洲史教授。但是,看看美国的研究生院,有几个读
中国史的博士生懂其他亚洲国家的历史呢?
不过,上述所有这些问题,并不能从根本上抵消小本科生学院的竞争力。本科生教
育是基础的通才教育。学生想学专业,可以毕业后读研究院。事实上,Earlham College73%
的毕业生都读了研究生,而美国四年制无博士的大学的学生平均只有不足30%日后读
了研究生。Earlham College的毕业生日后获得生物科学博士的人数,在全美大学中
竟排第八,获得地球科学博士学位的人数,在全美大学中排第14。这个一个1000多
学生的小学校能够出产如此多的专科博士,简直是个奇迹。而顶尖的小大学,表现
就更佳。可见,通才教育,并不影响学生日后的专科发展。相反,学生日后的专业
表现,比一些学科繁多、领域有深又窄的学校,反而胜出一筹。
至于教授教学范围广,更可以变成一个优势。象哈佛这样的学校,教授太在自己的
领域里攻尖端、钻牛角尖,忽视了学生所需要的一般性教育。校长萨默斯鼓励教授
给学生开入门的大课,甚至自己亲自上阵,也正是说明大学校这方面的问题。我自
己是中国史出身,教书一年多,就频频跨出自己的领域教世界史,受益非浅,渐渐
能把中国史放到世界史的视野中看。本科学院的教授中藏龙卧虎,有不少学术领袖。
同时,这些学校的教授明显更关心学生。
这些小大学的教育成就,在迷信“一流大学”的中国完全被忽视了。比如伯克利,
在我们看来是一流了。但几百人的大课司空见惯,学生课上睡觉、甚至不去上课也
没有人管,街上有卖课堂笔记的。而在小大学,一堂课常常就八、九个人,很容易
和教授进入一对一的对话。不仅教授对学生的指导直接、具体,而且学生因为知道
不读书瞒不过教授,压力非常大,更不敢没有事不上课。所以,许多美国家庭,绕
开常青藤把孩子送到这些小大学去读书。在这样的地方上学,孩子有人管,家长心
里踏实。
中国大学发展近年来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无视了小大学的理念。我们的高等教育
体制承继苏联模式而来,本来就无小大学的传统。现在要改革,应该作的是适当分
解一些大学,创造一些2000个学生左右的小大学。这样的学校,经营灵活,进行任
何改革,扯皮都会比较少,可以分散地进行各种教育实验。这样,只要一家成功,
就会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如今我们则忙着大学合并。这样大学越来越大,机构越来
越臃肿,管理越来越官僚化,学生和教授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在这条路上越往前
走,我们离在多元化基础上的市场竞争就越远。
2006年3月1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