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们要一个什么样的北京 薛涌

(2006-05-15 22:17:51)

最近有消息说,有十万北京人被居高不下的房价挤出北京,到河北等周边地区买房。随着北京的人口膨胀,房价暴涨,这一趋势恐怕会愈演愈烈。

 

城市人口随着市场规律向周边地区疏散,本来是好事。但是,现在这样的发展,会给北京地区的城市化带来巨大的隐忧。被房价挤出北京的人口,并不一定放弃作北京人的资格。展望未来,我们可以想象许多人住在河北,但要到北京上班,或者依赖北京的公共服务(如医院等等)。他们来回跑,给交通带来巨大压力。本来寸土万金的北京地区,又要征用大量土地修建公路,铁路。同时,这种交通又大量消耗我们这个需要大量进口石油的国家的能源,并且加重空气污染,提高心血管及呼吸道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当然更不用说,一天在路上消耗几个小时的人,不可能有太多业余时间进修提高,没有精力管孩子,没有功夫和家里人一起享受天伦之乐,无法参与社区的事物。这将影响到不止一代人的人口质量。

 

这些人往返于北京和远郊,并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依赖北京。北京也依赖他们。世界上没有一个大城市不需要穷人。许多基本的服务,如销售,公交,清洁卫生等等,必须依靠低收入的人来维持。如果一个城市贵得让给这个城市提供关键服务的人都住不起,这个城市就会死亡。所以,北京要生存,要繁荣,就必须是个对各个阶层开放的宜居城市。

 

从这种意义上说,北京正面临着深重的危机。我们之所以走到这一步,是因为在过去二十年北京的发展中,政府权力太大,居民的权利太小。城市的发展过度依赖政府规划,而不是自然的成长。

 

要了解这一自杀式的发展过程,我们不妨重温刚刚去世的城市社会学家雅可布(Jane Jacobs)的名著“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此书的一个核心观点,是认为城市的动力来自私人的创意,零敲碎打的试错式的的累积发展。健康的城市常常是有机的,多元的,自发的,甚至有些杂乱无章。而二战后美国许多大城市的发展,过度迷信规划,动不动就把老社区推倒,代之以全新的现代建筑。结果,原有的社区的文化脉络被破坏了,城市变成了一个机器。她特别强调,那种只重视城市的外观而不注重城市的功能的“发展”,对城市的健康最为致命。

 

这些话听起来抽象,但落实到北京的发展,就一点也不抽象。我是在安外兴化西里长大,大学毕业后搬到安定门立交桥外侧地坛公园附近,对从安定门到安贞桥这一带相当熟悉。在旧北京,城门外是粪场,坟地,农田,同时也是个开小买卖的地方。所以,这一带有许多世代居住的穷人。改革后,这条安外大街上的一些居民颇有些“火”的日子。他们利用临街的门脸儿和世代聚居所发展起来的网络,作起小买卖来。倒爷,自行车铺,小食品店,洗像铺,理发店,餐馆,书报厅,应有尽有。我曾在一家小店买饮料,当家的老大爷自称“知识分子”。一问才知他年轻时是小学教师,反右丢了教职,就靠这临街小店为生。后来一纸拆迁令,这些小买卖一下子就被扫荡干净。一个自发式,累积式,有着传统文化脉络的社区,被一群规划发展的豪华公寓,购物中心,写字楼所取代。

 

安外大街的变化,不过是北京发展的一个缩影。世代聚居的穷人被迫迁出,豪华的办公楼,购物中心,高档公寓拔地而起。城市气派得多了。但是,外观压倒了功能。越是气派,人们越住不起。北京的地价,哪里还可能给中低收入的人盖房。可是,这些人祖祖辈辈住在北京城里。他们怎么就一点权利没有,说走就得走?

 

如果我们再设想一下,如果当年有些钉子户,有权利不走,或者你给够了补偿能让他们在附近买房才走,会有什么结果呢?很简单:许多穷人会留下来,会更便利地为城市提供服务。挤不掉老居民,许多发展计划就会在远郊展开,北京就不会有现在的问题。

 

北京已经不是一个对各个阶层开放的城市。如今的畸形发展,甚至会产生一些安全问题。比如,如果大量人口迁居河北远郊,每天来回跑,一旦能源危机,油价暴涨甚至供应中断,北京岂不瘫痪?再有象现在这样高楼大厦林立,一旦碰到1976年唐山地震那样的危机,城里的人口往哪里走?

 

北京的未来发展,在于我们能否更正过去的错误。北京人口已经过于拥挤,必须向远郊疏散。但搬走的绝不应该主要是穷人。市政府应该进行一些规划,比如把住房建设分成豪华型,中产型,经济型,贫困型等几类,按比例分散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一个小区各种类型的住房必须各占20-30%。建不够经济适用房,就不许盖豪宅。在税收上,实行针对豪华住房的累进税制,对贫困户住房的建造特别拨地,免税,使各阶层居民在北京都有落脚点,使为北京提供日常服务的人,能住得起北京。这样北京才会有前途。

 

2006, 5, 9.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