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必须通过“西化”才能复兴

(2006-03-09 20:54:45)
薛涌书摘:中国文化的边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一版。

传统必须通过“西化”才能复兴
薛涌
笔者曾经说过,在东亚社会,最“西化”的地方一般也是最传统的地方。韩国是个
基督教的国家,也是个儒教的国家。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就要脱亚入欧,如今甚至
想把英语变成自己的官方语言;可是儒家文化不论在精英的学术文化层面,还是在
小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中,都有一股生生不息的动力。
如今我们有了国学热、读经运动,似乎传统文化又开始复兴了。但以笔者之见,如
果我们没有一个空前的“西化”运动,传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复兴。
现代社会对所有传统文化都提出了挑战。只有对这些挑战作出创造性的回应,传统
才可能有生机。从历史上看,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的一个最大的先天不足,就
是没有经过“西化”的洗礼。这一点,比起日本来就看得一清二楚。
日本接触西方比中国晚一步,却能迅速打开国门,借明治维新一跃成为世界列强、
东亚文化的中心。中国反成为其俎上之肉,在文化上乃至连“中国学”也难以和日
本相比。现在回顾起来,无人不骂当时的满清政府无能。其实,如此大的一个历史
责任,远非一个朝廷可以承担。就文化而言,日本本土的国学为现代化作出了关键
性的贡献,但中国的国学却一直面临着生存危机。
江户时代二百多年的太平盛世,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前近代经济体之一。日
本人由此信心大增,不再甘心当中国文化的附庸,于是由本居宣长开启了本土的国
学运动,强调日本文化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这种日本中心主义的
思潮,与我们中国人一般所理解的本土文化运动有一个关键性的不同。这就体现在
江户的“国学”对西学的包容上。
简单地说,日本江户时代的国学运动,实在上是日本对中国的一场文化独立战争。
虽然那些日本中心主义的学者信心十足,但毕竟中国文化传统长、积累深,日本从
典章制度到学术文字都从中国借鉴太多,想独立谈何容易。所以,小文化要独立,
就得找大联盟。找来找去,找到了西学。
江户的日本,接触西学并不容易。德川幕府确立其统治之初,就严厉剿灭基督教,
把外国人都赶走,禁止国民造远洋船只出海,实行严格的锁国政策。唯一能接触的
西方人,就是那么几个荷兰人。而这些人,全被限制在长崎港外的一个小小的人工
岛上,与日本老百姓隔离。幕府也就是通过这一严格控制的孔道,从西方获得必要
的信息、技术、和物资。所以当时的所谓西学,就叫兰学。比起中国来,日本人要
了解西方条件差多了。
但是,本土文化的动力,驱动日本的学者以一种宗教般的狂热探求西学,甚至不惜
把身家性命也赌上。在国学运动掀起后,兰学大盛,许多日本中心主义的国学家,
同时也是兰学家,对西方充满敬意。比如西方医学在解剖等方面证明了许多中医传
统理论的不实。于是这些国学家们坚信,西学实证,中学(汉学)玄虚,把西学的实
证知识学到手,就可以确立日本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绝对优势。平田笃胤作为一个
提倡神道的日本中心主义学者,拥抱哥白尼的日心说,并以之证明日本这个日出之
国的民族主义神话。他赞扬兰学的实证精神,指责中国的学问对人类还没有认识的
事情妄加推测。他还对被禁的基督教充满了热情,偷偷地弄到中译的传教士的著作,
甚至借用利玛窦关于基督教优于儒教的理论,来论证他所鼓吹的神道优于儒教的学
说,并公开主张日本要向各种文化传统广泛学习。结果,日本的国学派逐渐建立了
这样一种文化精神:我们是日出之国,是世界的中心,所以世界的学术文化都涌向
日本。中国则只知道固守自己的传统,难以包容天下的学问,所以是文化的边缘。

也正因为如此,面临西方的挑战,日本要比中国有准备得多。当年佩里率美国军舰
长驱直入,橇开了日本的国门。佩里送给日本人一些体现西方工业化成就的礼物,
如火车模型等等,意在炫耀自己的实力,吓唬一下日本人。但美国人发现,日本人
拿到这些礼物后,如获至宝,并不断提问,显示他们对这些新技术早从书上读到,
而且研究过,如今真有机会看实物模型,激发了他们进一步的兴趣。福泽谕吉骄傲
地说,我们日本人从第一次看到蒸汽机船后,只用7年就掌握了驾驶技术,并独立远
航跨越太平洋。他到美国后,觉得社会文化给了他巨大震撼,但工业技术和科学方
面,并没有什么超出他想象的东西,因为他来之前作了家庭作业,对这些内容了如
指掌。
可以说,学习西方构成了日本中心主义学者的一个重要的使命。结果人家又学了西
方,又保留、发展了传统。加藤周一干脆把日本文化称为“杂种文化”。在中国,
本土文化运动几乎都是以抵抗西方文化的入侵为目标,哪里谈得上引入西方文化的
意愿。这种本土文化运动之间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日两国近代的“国运”。

从历史走向现实,我们面临的挑战就能够看得更加清楚。中国对外贸易在GDP中的比
重高达40%。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开放的国家之一,这个比值也只有20%,比我们低
一半。仅Wal-Mart一家企业与中国的贸易,就占了中国的GDP的1%。可见,在大陆国
家中,中国几乎最依赖对外贸易,依赖发达国家(即西方国家)的市场。
依赖人家的市场,靠人家的钱包发展,就得了解人家的文化,了解人家要什么。这
是我们养活自己的本钱。当我们仅仅接受外国的订单、靠廉价劳动力给人缝缝鞋子
时,了解不了解消费者并不重要。但是,一旦我们发展到日本、韩国那个阶段,靠
自己的公司和品牌打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市场,文化的敏感就会成为经济成功的关
键。你只有象日本那些大公司那样,对美国与欧洲人的口味有细致入微的体会,才
可能保住自己的市场,在开发产品时领先对手一步。而要在人家的领土上投资建厂,
在人家的文化、社会、和法律制度的框架中运作企业,对人家的文化的了解就得更
加充分。可惜,诚如笔者所言,美国是中国最大的贸易夥伴,中国21世纪的命运,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美国的关系。但中国竟没有“美国学”,乃至笔者这样的业余
选手不得不为美国研究“填补空白”。李泽厚称文化的基本问题还是吃饭问题。我
们的本土文化运动,则完全解决不了、甚至干脆无视这样的吃饭问题。
当一个民族的传统无法为这个民族面临的基本问题(包括吃饭、生存问题)作出回应
时,这个传统最多只能是博物馆中的传统,就象发了财的大款家中摆着的几件明式
家具。这样的传统,不可能在现实中复兴,也不可能有真正的生命力。所以,本土
文化运动如果想有任何前途的话,就必须把学习西方文化摆在自己的中心议事日程
之中。舍此之外,别无复兴之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