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名校情结有何错?

(2006-02-24 21:07:07)
 
名校情结有何错?
薛涌
最近“中国青年报”发表了社会调查,发现55%的学生和家长有“名校情结”。44.6%的
人表示,高考如果差几分上不了名校,能托人就托人,能花钱就花钱,实在不行就
复读。甚至有的高中生案头摆着9本大学排名榜。论者感叹:现在的孩子从理想的主
人,变成了名校的奴隶。一句话,名校情结对年轻人的身心发展有害无益。
对此我实难苟同。我自己本科北大毕业,硕士博士都是耶鲁读的。我上惯了名校,
出来后名校情结依然不渐。我女儿才六岁,现在我就开始为她日后上名校操心。我
的侄儿去年考北大未成,我劝他当高分复读生,再努力一年。作为一个过来人,作
为一个现在在大学教书的“圈内人”。我这样想很自然,对孩子的前途也很负责。

为什么这么说?首先,教育在任何社会都是社会流动的跳板。上名校是成功的第一
步。当然,许多特别人才,不上名校、甚至不上大学照样成功。更有盖茨这样从名
校缀学的。但是,任何一个有责任的家长,任何一个有理性的学生,都不会以盖茨
的才能为基本预设进行未来设计。对一般人才而言,名校对一生的成功确实有相当
的助益。名校之所以是名校,就是因为有许多人有“名校情结”。如果美国的高中
生没有哈佛耶鲁情结,这样的名校也就不成其为名校了。
中国的“名校情结”确实有些过分。但责备家长和学生却是找错了人。你算一下子
经济账就明白。国家给北大清华一年多少投资?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是多少钱?如
果这两个学校上不了,低就到第二志愿,那种学校的教育经费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
多少钱?恐怕差一倍还不止吧?等一年用同样的钱买个价值翻倍的产品,何乐而不
为呢?
“名校情结”没有错。不过说现在大家都成了名校的奴隶,却是千真万确的病态现
实,非改不可。大学的目的是教育学生,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把教育的主体变成了
奴隶,说明我们体制的缺陷。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去年出版的“谁的大学”一书中,
提出了中国大学改革的基本方案,目的就是把学生从奴隶变成主人。
为什么大家都变成了名校的奴隶?因为名校有着奴隶主的地位、资本和心态,对待
学生有一副奴隶主的派头,缺乏服务生的虔卑。这又是为什么?因为国家无偿的拨
款。大学一旦有名,就是皇帝女儿不愁嫁,你爱来不来,反正国家给钱,钱越多牌
子越响。所以,现在的高考,只有学生竞争,家长竞争,大学之间没有什么好争的,
名次早定好了。
我在美国的“名校”呆了十年。以我的观察,美国人“名校情结”不比我们弱。不
同的地方是,人家那里,“名校情结”不仅促使学生竞争,也逼着大学竞争。有时
竞争到头破血流、抢跑犯规的地步。比如不久前普林斯顿偷偷进入耶鲁的计算机系
统、企图窃取耶鲁录取的学生的情报,成了一大丑闻。不过,这种作为个案的丑闻,
正说明了人家整体的体制的健康。为什么?你看看普林斯顿的动机就知道:它这样
作,是想看看耶鲁给了这些学生什么条件,自己怎么竞争、把学生给抢过来。
在美国,申请大学也有个类似“高考成绩”的东西,即SAT的分数。不过,申请大学
不是考大学,不会一考定终身,学生可以同时申请许多学校,常常同时被几个学校
录取。申请前是学生和家长提心吊胆。接到录取后,就该轮到学校提心吊胆了。比
如,你被耶鲁和普林斯顿同时录取,去哪里呢?你的选择,对两校的声望和前途至
关重要。两个学校都想把你搞到手。这样你就有讨价还价的本钱。比如,耶鲁给你
一万美元奖学金,普林斯顿给你五千,你恐怕就去耶鲁了。而两个学校都不知道对
方的底牌,出价的时候就没有把握。如果偷看对方的牌,知道人家给了一万,自己
加到一万五,那就胜券在握了。皇帝轮流坐。美国的高中生拼了半天命,“高高地
中了”,自己也会尝尝挑肥拣瘦的滋味和威风。也只有大学这样围着学生转,教育
质量才会提高。
我们的“名校情结”,则完全是学生围着大学转。首先要填第一志愿第二志愿。如
果第一志愿没有中,就仿佛少女失去了贞操,同级别的大学对你不屑一顾,只有屈
就一个低很多的学校。这对学生公平吗?
也正因为如此,我在“谁的大学”中,提出了通盘的改革方案:国家中断给各大学
的教育拨款。把这笔钱以国家奖学金的形式分摊到每个学生手里。凡是高考过了一
定分数线的学生,就从国家那里领得自己的教育经费,然后同时申请几个学校。等
录取通知书来了后,决定去哪里读书、把手里的教育经费花在那个学校。这样,大
学只有通过高水平的教学、优良的服务吸引来了学生,才能够挣到教育经费。大学
之间,就会展开激烈的竞争,不仅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许多学校会降低学费,提供
奖学金。这样学生就不再是奴隶,而是真正的主人。
你如果是个高中生,到哈佛耶鲁访问,人家对你殷勤倍至,给你配导游参观校园,
让在校生现身说法,有专门的人给你介绍情况,回答各种问题,甚至可以到教室旁
听。你虽然还没有进校门,已经觉得自己是天之骄子了。我们这里呢?很多名校,
到了门口没有证件就进不去,好象是小老百姓来拜访王府。为什么?因为主仆关系
颠倒了。我的“谁的大学”,实际上就是一部“北大批判”:要把这种被颠倒的主
仆关系再颠倒过来。让北大这样的名校而非仅仅是学生来背负“名校情结”这样的
重担,通过竞争、通过给学生和社会的服务而非国家拨款来成为真正的“一流大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