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游览习家池
27日下午,与老伴两人花14元钱打的去了习家池。
习家池,又名高阳池,位于襄阳城南约五公里的凤凰山(又名白马山)南麓,是东汉初年襄阳侯习郁的私家园林,延存至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园林建筑之一,全国现存少有的汉代名园,被计成在著名园林学著作《园冶》中奉为典范的“私家园林鼻祖”。也被罗哲文誉为“中国郊野园林第一家”。
东汉建武年间(公元25-56年),襄阳侯习郁,依春秋末越国大夫范蠡养鱼的方法,在白马山下筑一长六十步、宽四十步的土堤,引白马泉水建池养鱼。池中圆台上建有重檐二层六角亭,俗称“湖心亭”。其周绕以雕花石栏,凭栏可赏出水芙蓉,悠然游鱼。
东晋时,习郁后裔荥阳太守习凿齿从任上回到襄阳后,在此临池读书,登亭著史,留下《汉晋春秋》这一千古名作,成为名播后世的史学家。
西晋永嘉年间镇南将军山简镇守襄阳时,常来此饮酒,醉后自呼“高阳酒徒”,故习家池又名“高阳池”。
唐代,习家池是孟浩然、皮日休等著名文学家经常来游历的地方。皮日休还有一首著名的《习池晨起》,赞美了习家池的妙处:“清曙萧森载酒来,凉风相引绕亭台。数声翡翠背人去,一番芙蓉含日开。茭叶深深埋钓艇,鱼儿漾漾逐流怀。竹屏风下登山屐,十宿高阳忘却回。”孟浩然也曾感叹到:“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南宋嘉定宝庆年间曾加以修缮。
明正德年间,抚民副使聂贤重修。明嘉靖时副使江汇建习凿齿、杜甫两公祠。后又多次重建修葺,池边有凤泉馆、芙蓉台、习郁墓。
清道光六年(1826年)太守周凯又对习家池的亭台楼榭进行整修,改高阳池馆为“四贤祠”,祭祀习郁、习珍、山简、习凿齿。同治年间,襄阳知府方大堤对习家池也进行过一次大修,给泉池取名“溅珠”、“半规”。
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习家池都是襄阳人春游和陪同来襄阳的客人游历的第一去处。
1958年以前,白马泉和习家池等景观仍基本保存完好。可惜后来逐步被破坏得残破不堪。
1992年,习家池作为中国唯一一处从东汉开始修建并使用和保存至今、历史最为悠久的私家园林,作为中国园林建筑的典范的鼻祖,襄阳市政府投资对习家池进行了整修。使得习家池再现其昔日美丽的历史风貌。
现在的习家池,背倚白马山,三面环抱。南望汉水,风帆隐现。远眺鹿门,山色苍然。园内楼馆台榭,参差栉比。绿枝佛岸,粉荷映水,一副天然佳境。
园内六角亭、荷花池、溅珠池、半规池等景点,均为览胜之地。
下面贴上游览时拍摄的照片。
来到习家池,免费进入:
几块关于习家池的碑刻:
园内景色:
新建的习家祠堂,据说里面有镇馆之宝,可惜不开。只能在门前拍拍石雕:











现存的修缮后的古建筑“高阳池”、“湖心亭”、“溅珠”、“半规”、习家池重建碑、还有古槐:
准备回家时,方便一下,却见墙上一幅山水画堪称佳作,图上题诗为吕洞宾的“剑画于襄阳雪中”,截取一段放大欣赏:
下集,襄阳米公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