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黄海潮》汇编集选摘(27)吃鸡与放牛

(2017-09-30 08:20:29)
标签:

黄海潮

汇编选摘

鸡汤

放牛

淴浴

分类: 琐事记忆
《黄海潮》汇编集选摘(27)吃鸡与放牛

    这是潮友俞XX在他的博客上记录的农场回忆两则,摘录下来大家分享。同时把牛棚淴浴也一并贴上。

 

一、鸡汤,鸡肉,不是白吃的.2009.8.10

    台风过去了,这里影响不是很大,雨水也只是一阵一阵.感觉好象没前几年的厉害.但是从媒体获知的信息来看,其他地方还是比较厉害的.双休日很快过去了,没发现什么新的东西可以说的,看来只能说些过去的吧.

 看到那阴阴的雨天,想起40多年前的一天,下雨,(当时最好天天希望下雨,这样可以休息休息,睡睡懒觉.)快到中午时,大家到食堂排队打饭,这时候不知怎么的,一只小公鸡也许是外面下雨的原因,也到食堂来凑热闹了.它在排队的人群中穿来穿去的找食物吃,还不时的随地拉大便,不知谁不小心踩了一脚,随后小鸡就在泥地上使劲的来回挫.下雨本身就给人一种烦恼的感觉,心情也会不好的,又不知是谁,对那讨嫌的小公鸡踢了一脚,只听到“咯咯一阵乱叫,随着就见那受惊的鸡,在人群中乱飞起来.这不是更讨嫌的吗?这时候节目来了.几个小年轻,来劲了,一个用脚踢.一个用脚踹,三下五去二的,那只可怜的小公鸡,本来两条腿行走的.一下字变成一条腿跳着,一个翅膀搭拉着,“咯咯咯一阵乱叫着,逃离了人群.在场的大家一阵哈哈,烦恼的感觉,心情,给驱散了.开饭了----, 饭后午睡了,正睡的很香的时侯,突然闻到阵阵鸡汤香味,朦朦胧胧中听到有人说,吃吧,汤也喝了吧.没事的,鸡毛,鸡骨头,都不会看到的.起来一看.哈哈还留了一碗给我吃的,谢谢了,难得有鸡吃的哦.不问那来的,反正吃了再说.

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床边长出一棵“小小的苗”绿油油的.没几天.小苗有十几公分高了,尖尖的,还有点触手疼的.我想下面是什么种子,就刨地看个究竟.真是不刨不知道.一刨花样真不少,原来下面有许多虫子,在鸡骨头周围爬来爬去再挖下去鸡毛也出来了,原来那是一棵“伊拉克蜜枣”的种子.在肥沃的有基肥的土地上成长呢.看来这鸡汤鸡肉,不是白吃的,总得花点劳动哦,无非不是在大田里而是在室内劳动吧.

二、宣传队,农田活,养牛 (2009.8.3

   我今天上了黄海潮,看到了好多当年一起修地球的战友,回想当年的情景,真是历历在目,青春的年华奉献在农村这大有作为的广阔田地里,黄海农场给我的影响太深了,当时年轻么.爱好文艺活动,参加了宣传队,为了宣传毛泽东思想,排练革命样板戏,"白毛女","沙家浜",虽说不上象样,但是在当时也算是好混混过去的节目了,,也是吃了点苦的,每天早起练习压腿,劈叉,跳越,还要练习空翻呢,当时条件有限,没有保护垫子,就在玉米芯堆上练习.回想起来也挺有意思的.当时的想法就是农田活不干就好. 后来宣传队不搞了,总算是真的下田当农民了,不会插秧,只能挑秧,后来干脆不干田里活,去养牛了,辛苦的是夜里要起来,一早要烧饲料,还要去放牛,我还带了一个小号边放牛边练习吹号,特别是在八连和七连间的大寨河边,只要号声起来,牛就会抬起头来看我,是不是要回家了的样子,只要我在河边吹号,又骑上老白牛背时,那些牯牛,黄牛小牛,就会慢慢地走向回连队饲养场的方向了,现在回想起来味道不错,在青春年华还有这么个过程.

 

俞X: 牛棚里最大的便利就是有一口大锅,还有充足的柴草。本家老弟没有充分利用,真是浪费资源 在农场洗澡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在冬天,得长途跋涉地去陈家港。难得一二次在宿舍洗一回还得兴师动众地烧篝火取暖。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牛棚是个洗澡的天堂。那里有一口煮饲料的大锅,足以同时躺下二个彪形大汉。选一个锅子被洗干净的时机(可以减少刷锅的成本),挑上4担(8桶)水,叉上一叉草(或棉花秸)就基本齐活了。7桶水倒进锅里,一桶水放在锅台上备用。锅里放二块洋瓦(一块垫背,一块垫臀)或半张芦苇席(功能是一样的)。锅上横一条扁担(可以坐在上面搓垢),然后开始烧锅,烧锅烤火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也是“热身”,可以慢慢地脱衣服。不等水太热就可以下锅了,同时必须把灶膛里的火压住,让余火慢慢地加温。一般来说等到水热了,火也差不多了,如果水温还在升高,就得往里兑冷水了(靠备用水)。当时躺在锅里,看着热气在漏进屋内的太阳光里袅袅地升起,嘴里哼着《茫茫大草原》......。半个小时的洗澡真是彻头彻尾享受,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一个字----爽!三个字“酷毙了”这时别说是苏州的清泉,天一池,就是上海黄金荣天天光顾的裕德池也不换。
   
我喜欢吃头汤面,自然也喜欢淴头汤浴。宁愿多挑几担水,也要第一个下去。后来开了座机,居然也有人会来巴结我,当时牛棚里有个连云港知青经常烧好水邀请我淴头汤。弄得我不太好意思,只好用1059的铝瓶装一点柴油给他(机务员揩油是当年的“潜规则”)。
      
这样的洗澡往往是几个人合作,既可以分担劳务,又可以相互关照(下了水之后,好多事就无法亲力亲为了)。

还就是有这么一个知青一个人单干差一点给弄僵:有一天傍晚我们几个人散步路过牛棚,听得里面有哗啦哗啦的水声,觉得很奇怪,进去一看,不得了,一个69届知青精赤条条地站在锅台上用一把大勺子“扬汤止沸”呢!锅里的水都快开了。他却冻得上牙打下牙,我们赶紧帮他把灶膛里的火灭了,再替他弄来一担水.....后来他常对我们说:余火不得了...

 

胡XX: X说的牛棚洗澡不少同学都享受过,现在回想起来,可惜当时不懂“桑拿”,如果在大锅上蒸一蒸,再找些盐蒿草在身上拍打拍打,那一定更爽更酷毙了。

张XX: X说的“69届知青”是胡礼刚?那个“比例大模子”?

记得刚到农场时,宿舍里的毛竹大樑上有副吊环,苏中的大模子们时不时地来显摆一下,扣腕、引体向上、翻身上环,然后一二三四地挺上几下,得意地翻身落地。胡礼刚是我们69届去农场同学中人最为矮小的,人称“小狐狸”先狡猾地不动声色,观察几天后,终于有一天把外衣一脱,单手吊环,引体向上,然后用双手翻身上环,身轻如燕,把吊环玩得心应手,看得大模子们口瞪自呆,当即按住胡同学,才发现吴肌肉凹凸有致,条块分明,于是称其为“比例大模子”。“余火不得了... ”是他经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