泽头村师旷文化探源

标签:
泽头村师旷 |
分类: 文化探秘 |
泽头村师旷文化探源
连永宁
在长治市有一座全省闻名的大型水库——漳泽水库,水库坐落在市郊的西北,环水库周边有很多的村落,而在水库东岸有一个叫泽头的村庄,全村有270户、1000余口人。在泽头村你会发现,师姓人多,古文物遗存多,习练古太极武术的人多,还有正月十五逛黄河灯的人多。透过这些诸多,就会发现泽头村那浓浓厚重的文化古韵。
http://s16/mw690/45e65a00tdc050a3828bf&690
师旷关联师姓渊源
根据古籍和碑文记载,早在商周时期,泽头这片地域属黎国管辖。由于地方偏远,这里荒无人烟。周文王时,朝中有一位叫师永的大臣,毕生鞠躬操劳有功于国,在他告老还乡时,周公特意把一块属于阴阳界的地域赏赐给他。师永根据这块地形特征进行了划分和命名,高处定为山,低处定为岗,将这片土地统称为师岗。直到现在,村子西面和北面还有西岗、北岗的叫法。所以,这就像山西有晋国之名,太原有并州之称,长治有潞安之府 ,而泽头则有师岗之村的叫法。泽头村的历史由师姓开始,逐渐成为后人繁衍生息之地。
http://s1/mw690/45e65a00tdc0513514aa0&690
师永的后裔师旷,字子野,是春秋晋国的太师,他也是华夏乐业的创始人。有专家考证,师旷曾造字,他又名仓颉师旷。据史料记载,他生活在公元前572——532年晋悼公、晋平公执政时期,略早于孔子。师旷精通音律,能够演奏多种乐器,且非常娴熟,尤其擅长古琴。据说师旷一心研究音律不骛其他,而伤目失明,故自称为盲臣。其次他还是一位阴阳学家、政治活动家,是一位博古通今的学者。说到师旷,不禁使人想起《师旷论学》中师旷对晋平公说的一段话可见一斑:“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除师姓之外,村里还有焦、郭、王、姜等多种姓氏。姓氏来源于先人,并与先人的职责有关联,比如师姓在朝任乐师,郭姓由于是在护卫城廓,而焦姓家族则是神农的后裔等。
多种传说村名由来
泽头村位于太行山西侧的上党盆地之中,村东与村南为凹地,唯有漳水岸边地势较高。过去前往泽头村老人们有“往西不过河,往东不上坡,往南不出沟,往北不出阁。”的说法。都说泽头村是一块风水宝地。
师育才老人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学者,他对泽头村古文化很有研究,他向记者介绍说:泽头村之所以人杰地灵,对从事研究阴阳学的人来说,这与村子的地形风水有关。他们对村中水的流向勘测的非常仔细:得出了“北方来水一分二,南方来水二合一,村中水分东西流,汇集村南归大河。”的结论,如能站在高处鸟瞰泽头村,会是一条大道穿北阁,纵贯南北像根金丝,村里沟形地貌像个葫芦,而村中北阁像个铜钱,因此阴阳先生称泽头村为“金钱吊葫芦”。
关于泽头村的演变也有很多版本的传说。师育才老人认识两位80多岁的老人,一个叫路德山、一位叫牛三龙,两位老人曾回忆说:他们在小的时候听祖辈说过;在南宋年间就叫泽头,北国金兵进犯中原,在攻打潞州时来到泽头,只见前面一片芦苇,怕有伏兵,不敢贸然行进,便派探兵前往侦察,待探兵侦察后回来禀报,说前面有个泽头村,由于口音有误,当官的把泽头听成了“摘头”,于是马上收兵改道,另行择路。还有一种说法,泽头这块沼泽地往西就到了尽头,所以便叫成了泽头。
古碑佐证师旷故里
泽头是一个古村落,自然少不了古碑。师育才告诉记者:泽头村是晋国重臣师旷的故里毋庸置疑。不仅有古诗句“太行西下是师岗,绿水青山子野乡。”为证,更主要的是村里发现并保存的许多石碑,其中有康熙御笔亲题的数块石碑。记者跟着老人来到大庙后面,老人打开一处无人居住的院子大门,大门上方写这“师氏古文化院”几个字。进院穿过屋子,屋墙背面与院子后围墙形成一条狭窄的空间,村里保存的古石碑就珍藏在这里。
http://s16/mw690/45e65a00tdc051b77bdbf&690
师育才老人介绍说:这是早年村里发现的石碑,南和堂古碑4通,相关墓碑3通,相关额题碑刻2方。南和堂古碑分别为“子野聖蹟”、“霊渎安澜”、“功存河洛”、“曠易師岗”。4通碑刻的共同点是,均为“師府良臣”立,年款为“康熙三十八年”。区别为,“子野聖蹟”与“灵渎安澜”的首题均为“南和堂師府古碑”,立碑人后有“重立”;“功存河洛”与“曠易師岗”均有“康熙御笔”印款。
http://s10/mw690/45e65a00tdc051f354fc9&690
据长治市博物馆副研究员杨巧灵介绍:关于师旷生平事迹、师旷故里等,传说众多且真伪难辨,其中不乏历史悬疑。泽头村收藏的古石碑,是研究师旷文化的一个重要发现,碑上康熙御笔碑文行笔流畅,结构严谨而宽博,且意态博雅。通过碑文内容可以推断,在清代,当时叫师岗的泽头村就已被确定为师旷故里。
村民喜好古太极拳
在泽头村,还有一件令村民引以自豪的事,那就是村民们喜好拳术强身健体,许多村民练就一手精湛的古太极拳术,这一习俗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清朝时,师姓人打的古太极拳就名震上党,上世纪四十年代,村里习武练古太极拳蔚然成风,每年的大年初一,在村子的庙前广场都要举行全村古太极拳比赛。全村人都知道,2004年,首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在张家界举行,泽头村武术队在比赛中大出风头,取得了3金10银5铜的优异成绩。
古太极拳也称太行意拳,还有太阳功、悟真大道、太行功夫、太意功等多种叫法,由太极八卦理论发展而来。泽头村古传太极正宗传人师江旺先生对此有独到的见解,他介绍说:古传太极,起源于伏羲,推演于文王,解易于孔子,务实于师旷,流传于后世,造福于国民。师旷作为古太极的一派宗师,将古太极原理广泛运用于天文、地理、阴阳、五行、音乐、声韵、医学、养生、伦理、修身、处世、辅政等领域。古传太极,意念玄妙,它足以能够让静心悟道的人从众多的物象里领悟大自然的变化规律;让谋求幸福的人们从中发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奥妙;让追求健康的人在习练中感知心的重要和气的真假,进而远离病痛之苦,享受美好人生。他说,深入研究师旷文化,是进一步认识太极原理、促进人体自身、人与健康、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道法门。
情有独钟的黄河灯
在我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红火的习俗,这闹红火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比如最常见的舞长龙、耍狮子、踩高脚、扭秧歌、跑旱船、扛大桩等等。泽头村在闹红火时除搞一些通常的喜庆热闹的红火外,总少不了要在村里摆布九曲黄河文化灯,灯阵布好后在对面搭建一神篷,蓬中供上东顶圣母挂像,再配上村里组织的社火队和文艺队的表演,便形成了泽头村独特的九曲黄河文化灯会。
据专家考证,九曲黄河灯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传说殷商时代,武王伐纣,赵公明的三个妹妹云宵、琼宵、碧宵替兄报仇,摆下了八卦黄河阵。最后黄河阵被姜子牙所破,云宵等三姐妹也死在黄河阵里。后来,三姐妹被封为掌管人间幼儿出生的送子奶奶。所以每到元宵节扎黄河灯已成为一种民俗。
http://s16/mw690/45e65a00tdc0524e1b41f&690
那么九曲黄河灯与泽头村又有什么关系呢?泽头村是师旷故里。师旷不仅是华夏音乐鼻祖,同时也是古太极的一派宗师,他将古太极的原理广泛应用于天文地理、阴阳五行、医学养生、修身处世、军事谋略等诸多领域,综合起来讲他上考于天文,下测于地理,中通于人事。而九曲黄河灯的形成和发展与师旷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直接关系。黄河灯阵图是按照“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成九宫”设计的,从黄河灯的布局来说,其中含太极八卦之秘,五行生克之理,日月星运之道,天干地支纪年之序,体现河洛文化的博大精深。泽头村村民信奉师旷文化,自然对九曲黄河灯情有独钟。
2013年元宵节前夕,记者在泽头村采访时有幸遇见了正在布制九曲黄河灯的村民。记者问一村民,村里正月十五闹红火为什么要布制黄河灯?村民笑了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开口唱了起来:“游了黄河灯驱邪掉了病,游了黄河灯一年不肚疼;游了黄河灯家家笑盈盈,游了黄河灯儿孙满堂红。”
村主任王金磊告诉记者,老百姓游串黄河灯的说法可多了:“串串黄河腿不疼,看看天灯双眼明:转转黄河圈,能活一百年;转转天灯杆,全家保平安;摸摸天灯杆,能去考状元。还传说黄河弯里拾根草,回家放在席沿下,睡觉睡得香,不挨毒虫咬,不挨蝎子蜇。”所以,黄河灯布制好后,这里就成了村里最热闹的地方,因为串黄河灯是男女老少都乐意参加的群众性娱乐活动,尤其是正月十六晚上,这里总是人山人海,包括附近几个村的乡亲也要早点吃晚饭前来游串黄河灯。
村民师怀清有一手祖传的制作黄河灯技艺。他介绍说:泽头黄河灯历史悠久,它以结构精巧、内涵深奥而闻名遐迩,设置必须按图谱进行,首先在两亩平坦场地上按两米多等距画出纵横19共361个白点,在白点竖高约1米的树干作灯杆,插木质灯托,灯阵座北朝南。
泽头村九曲黄河灯会也体现了泽头师旷文化的深厚底蕴。灯会的举办为活跃当地的春节文化娱乐活动,对构建和谐、文明的社会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