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2022-05-11 18:51:14)
标签:

邮资机戳

世界读书日

实寄封

邮票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分类: 散文

希望天天都是读书日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秋月朗设计的“世界读书日”纪念戳

2022年4月23日是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收到扬州邮友王玮老师寄来扬州流动邮局“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明信片。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

这枚邮资机戳设计很精美。图案是一本翻开的书页和一个硕大的地球,寓意“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我们日常所说的“读书和旅行总有一个在路上。”哈哈,我理解的没问题吧。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人生唯读书不能辜负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的,有书读的日子,多么美好。一本书摆在书架上,因阅读而有了意义;一群人相聚,因共读而产生共鸣。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世界读书日》邮票

2011年4月23日,中国邮政发行《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一套1枚。邮票图名:4·23世界读书日,愿图书与你相伴。方寸间,蓝色的主色调象征知识的海洋,由图书、钥匙、地球组成了“世界读书日”的主题,右下角的三枚钥匙,意寓知识是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

关于世界读书日的起源

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要求社会成员人人读书,让读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995年,国际出版商协会在第二十五届全球大会上提出“世界图书日”的设想,并由西班牙政府将方案提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后来,俄罗斯认为,“世界图书日”还应当增加版权的概念。设立世界读书日的建议是由西班牙提出的,其灵感源自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圣乔治节”。另据图书馆杂志信息,世界读书日来源于西班牙加泰罗尼亚地区的一个传说:“美丽的公主被恶龙困于深山,勇士乔治只身战胜恶龙,解救了公主;公主回赠给乔治的礼物是一本书。”从此书成为胆识和力量的象征。于是,4月23日成为“圣乔治节”。节日期间,加泰罗尼亚地区的居民有赠送玫瑰和图书给亲友的习俗。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以上纪念戳由秋月朗设计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择4月23日成为世界读书日的灵感便来自于“圣乔治节”这个美丽的传说。另外,4月23日这一天还是西班牙大文豪塞万提斯的忌日,也是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出生和去世的纪念日,是南宋理学家朱熹老夫子和秘鲁作家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的辞世纪念日,又是美国作家纳博科夫、法国作家莫里斯·德鲁昂、冰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拉克斯内斯等多位文学家的生日,所以这一天成为全球性图书日看来“名正言顺”。

 

关于读书那些事儿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阅读历史。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炎黄子孙那么多苦读书的美传。“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这个“悬梁刺股”的典故。还有匡衡“穿壁借光”的故事,唐代诗人岑参还曾有诗赞“览卷试穿邻舍壁,明灯何惜借余光。”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今年4月23日,兰州靖远路邮局发行《红楼梦》邮资机戳一枚,图案也是宝黛共读的画面,恰好暗合了“世界读书日”的主题。

有人说:“读书,是世界上第一等的好事”。正象有句话说的那样:“只要在读书,就是在让自己成为一个不太苟且的人。什么叫诗和远方?就是让自己更辽阔,而读书就是让自己变得辽阔的一个过程。”

在当下,电子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纵观网络上的诸多作品,各种公众号文字,卷帙浩繁,快餐式阅读风靡,契合了当前社会的浮躁,符合了当前社会绝大多数人的浮躁心理,仅从国内两大知名的网络文学网站的点击量上,就可以窥得这种现象严重性的一斑了。

 

白岩松先生有一个观点说的好。他说:你会遇到很多烦恼的事情,苦难会折磨人。不过书读多了读出智慧,总可以好好地,正确地去面对各种各样突如其来的苦难。只要有书在手,即使自己身在泥潭,也依然可以仰望星空。只要有书可读,即使生活一地鸡毛,也依然拥有对抗苦难的力量。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早在去年的4月23日,兰州邮政西津西路邮局也推出了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这样的日子“邮”味十足。

 从一枚《世界读书日》邮资机戳想到的


2016年4月23日,中国邮政发行了《全民阅读》邮票一套1枚。邮票图名:“全民阅读”。邮票虽仅方寸间,却能体现大千世界。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关于读书的好,不说太多了,谁读谁知道。

这里特别推荐杨绛先生的《谈读书》,很短的一段小品文,这里摘录几段,供同道中人共享——

我曾挨过几下“棍子”,说我读书“追求精神享受”。我当时只好低头认罪。我也承认自己确实不是苦读。不过,“乐在其中”并不等于追求享受。这话可为知者言,不足为外人道也。
    我觉得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不问我们要拜见的主人住在国内国外,不问他属于现代古代,不问他什么专业,不问他讲正经大道理或聊天说笑,都可以挨近前去听个足够。
    我们可以恭恭敬敬旁听孔门弟子追述夫子遗言,也不妨淘气地笑问“言必称‘亦曰仁义而已矣’的孟夫子”,他如果生在我们同一个时代,会不会是一位马列主义老先生呀?我们可以在苏格拉底临刑前守在他身边,听他和一位朋友谈话;也可以对斯多葛派伊匹克悌忒斯(Epictetus)的《金玉良言》思考怀疑。我们可以倾听前朝列代的遗闻逸事,也可以领教当代最奥妙的创新论或有意惊人的故作高论。
    反正话不投机或言不入耳,不妨抽身退场,甚至“砰”一下推上大门——就是说,“拍”地合书面——谁也不会嗔怪。这是书以外的世界里难得的自由!

壶公悬挂的一把壶里,别有天地日月。
    尽管古人把书说成“浩如烟海”,书的世界却真正的“天涯若比邻”,这话绝不是唯心的比拟。世界再大也没有阻隔。
    佛说“三千大千世界”,可算大极了。书的境地呢,“现在界”还加上“过去界”,也带上“未来界”,实在是包罗万象,贯通三界。
    而我们却可以足不出户,在这里随意阅历,随时拜师求教。谁说读书人目光短浅,不通人情,不关心世事呢!
    这里可得到丰富的经历,可认识各时各地、多种多样的人。
    经常在书里“串门儿”,至少也可以脱去几分愚昧,多长几个心眼儿吧?
    可惜我们“串门”时“隐”而犹存的“身”,毕竟只是凡胎俗骨。我们没有如来佛的慧眼,把人世间几千年积累的智慧一览无余,只好时刻记住庄子“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的名言。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还不是孙大圣毫毛变成的虫儿),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
    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这个“乐”和“追求享受”该不是一回事吧?

 

最近得了本好书,家望老师的新作《万象繁馨》,系中轴路系列的“园林”篇。昨晚翻了几页,很好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