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好味道(多 图)

世界最大乌毡帽下的聚会
文/桐城一派
按照惯例,每年水报通联会后我总会留下点文字,一是为了留念,通联会每年只有一次,不留下点文字总觉得遗憾;二是总有点东西值得回味,值得咀嚼。因此,这次绍兴通联会自然也少不了一番感慨。平时我对取标题很头疼,甚至有点害怕,经常为一个题目煞费苦心,绞尽脑汁。但这次我毫不犹豫的写下以下5个字:绍兴好味道。
写下这个题目,我好一阵得意。个人认为,这个题目比以往任何一次通联会纪念文章来得生动、妥帖、传神,无论是《南湖论剑》,还是《舟山随笔》,抑或是《相聚龙港》,都没有这个题目来得贴切。
绍兴,味道确实很好。作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绍兴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历史博物馆。走在大街小巷,可能就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名胜古迹、名人故居。绍兴历史上人才辈出、名流荟萃。一个外乡人初来乍到绍兴,若是由着性子瞎转悠,没准一不留神就误闯某位历史名人的旧居。累了随便往哪块石头一坐,且慢,这块石头极有可能是陆游或者秋瑾女士甚至越王勾践坐过的。
我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绍兴了,每次来总有一些新的收获和感慨,但这次却跟以往任何一次相比更让人难忘。以前来绍兴,似乎都是晴天,而那天一走进这座2500岁高龄的古城,只见细细的雨丝飘散在身上,淡淡的雾气游弋在大街小巷,婀娜多姿的绍兴女子打着雨伞从身旁飘过。谁说天公不作美,雨中的绍兴,才别有一番风情。就像通联会欢迎仪式上,绍兴水务集团周克文董事长所说的那样,水业界的才子才女相聚江南水乡,希望雨中的绍兴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诚哉斯言。与水结缘,以水为媒,与水同行,这正是我们水业人的真实写照。每年的通联会,全省的笔杆子联袂而至,荟萃了水业写作精英的通联会无疑是一年一度的群英会,就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的那样: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我不敢说今年的通联会是规模最大的,但90多人却创了历次通联会之最,或许是绍兴的魅力,才“群贤毕至”。
绍兴无疑有着最为深厚的文化积淀,千百年来不断浸润的结果是每块青砖每方石板都透露出浓郁的文化味。漫步古城,扑面而来的是越文化的浓浓气息,荡漾着的是绍兴的悠悠古韵。绍兴是纯朴自然的,就像那一顶顶乌黑的毡帽,那一条条瘦小的乌篷船,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绍兴是最恬淡宁静的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连那空气都格外清新,沁人心脾。
绍兴的每一条古街小巷都有她的历史,每一个台门都有她的故事,每一座古石桥都有名人的足迹。那天晚上,细雨蒙蒙中,绍兴同行带我们领略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的仓桥直街。夜色下,我们悠然走在青石板上,恍然穿越了过去和现在,你会发现绍兴依然是如此的美丽和宁静!
素面朝天却美丽动人的绍兴实在是古老的东方一个最耐人寻味的传奇。

与鲁迅先生亲密接触

烂柯一景

大禹治水

鉴湖风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