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韩寒影响了一代人

(2011-06-19 06:09:36)
标签:

文化

书评

韩寒

1988

分类: 影评书评

评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http://img38.ddimg.cn/12/14/20930988-1_e.jpg

有人说,韩寒的文章是给没有文化的人看的,这显然是肤浅之极的说法,这同没有认真读过网络文学,就说网络文学是垃圾一样,这是口出狂言、以偏概全的极端说法,这是对作品极不负责任的评价,也是对作者的污蔑。
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我们不能简单地看这部文学作品的文笔如何如何的出类拔萃,文笔华丽,容易陷入浮靡的泥沼,内容刻意追新求奇,也易引起空洞的毛病、往往许多不成熟的作品就是毁在了“刻意”二字。
评价一部好作品不是看其辞藻有多么的浮华,文笔有多么的高深,也不是看其内容如何铺盖华章、高谈阔论,而是先看其语言是否自然天成,即文从字顺,后看其内容能否表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这真情实感决不是刻意追求得来的,更不是情感爆发后的肆意喷发,而是用心体验之后的自然表达。否则,一旦落入无病呻吟的窠臼、那么文笔再好,也只是绣着花的枕头。那么,我们说这种文学作品就是不成功的。因为文字本身不会传情达意,传情达意的是作者和读者,一个构建形象,创造形象,一个是理解形象、再创造形象;一个抒发情感、传达思想,一个深有同感、了然于胸。要完成这样一过程需要读者的阅读欣赏,这欣赏需要投入一定的情感。这种阅读体验创造出与作者所要表达的形象相对符合或者说是形意相近,而这期间,读者的文学功底直接影响着他(她)再创造形象的能力,也即他(她)欣赏作品的能力,所以评价一部文学作品的好坏,我们是要看这部作品所要建构的文学形象是什么?再次,看这部作品的内容是否深刻,是否吸引人,是否反映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反之,作者文不对题,题不尽意也是不提倡的,尤其是书名与内容严重不符,甚至“势不两立”的作品更是应该避免杜绝的。
有人说,韩寒的文章不如郭敬明,这是毫无根据的说法,没有经过仔细研究、推敲,就大言不惭地说谁不如谁,显然说这话的人自己本身就没有多少文化。就拿韩寒和郭敬明来说,有人非要比个高下,可这是没法比的,各人有各人的风格。就拿宋词来说,一个婉约派,一个豪放派,你说孰优孰劣,这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如果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反映现实就是好的,其实这是一个理论误区,反映现实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是所有反映现实的作品都是佳作,都是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作品,反映现实只是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一个标准,我们看一部作品须要从美学的角度,需要从不同角度去加以理解,而不是单单地划分一个标准去衡量一部作品的好坏。
韩寒的《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终于看完了,本来这本书我很快就看完了,可是抱着不敢造次的态度,我又看了一遍,但是这并不等于我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就是客观的,因为所有评价作品的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也都离不开主观性。
翻看第一页,开头一句就是:“空气越来越差,我必须上路了。”这是书中主人公“我”的一句盘算了很久的话,这也是从此“我”要走上和这个世界谈谈的一条漫长之路,也许是一条不归路,但是“我”还是要走。这也许是命运的命运,也许是无奈的无奈,等着“我”的将是什么呢?作者没有说,但不等于读者就不知道,读者就读不出作者的意图来。
全书从头到尾,并不是只围绕着一辆报废的旅行车来叙述的,而是开着旅行车的“我”在路上的所思所感。韩寒这本《1988》使人想起了杰克·凯鲁亚克所写的《在路上》,于是乎有人就把这两本书等同起来看待,其实这两本书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一本是自传体的游记,一本是回忆录式的自传体,根本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一个是极力反映一个时代的青年的精神价值,更多的是呐喊,它指引着“垮掉的一代”奔向明天的自由;一个是通过自我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来批判现实,揭露社会的黑暗,更多的是自我的迷失,但这迷失不是自甘堕落、更不是自我妥协,而是自我反抗,而是像丁丁哥哥那样去和黑暗的现状搏斗,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它指引青年摆脱牢笼的束缚,冲出黑暗。但1988所指的黑暗,不同于刘震云的书所描述的那种永无止境\没有尽头的黑暗,那种黑暗令人陷入绝望而无法自救,那是一种彻底毁灭的黑暗,引用摩罗先生的一句话:“刘震云用自己的写作拼合了一个十字架。他用机关小说(譬如《单位》、《官场》)写现代生活的卑微无聊,这是横向的;用历史小说(譬如《故乡相处流传》)展现历史生活的残暴恶毒,这是纵向的。一横一纵拼合到一块,就构成一个无限延伸的空间,这个空间贮满了人类的苦难。”
相比,1988虽然没有反映整个人类苦难的这种高度,但也清晰的剖析了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的现象,当然毕竟韩寒不是刘震云,他所呈现给读者的不是完全的绝望无助,而是带着绝不妥协的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1988的副标题,这不正说明了,韩寒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和这个世界谈谈,不就是为了改变这个世界吗?最后小说结局提到“我”带着一个卖身女人所生的孩子上路了,而那个孩子的出世就是对这个世界的有力抗争,只要这个孩子还活着,世界就有希望。韩寒寄希望于下一代,这下一代虽不是一个高贵女人所生的,但是这下一代却是拯救这个世界的关键,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丁丁哥哥走了,他的伙伴都走了,这个麻木的世界只留下我一个人独自徘徊着,这是何等的悲哀无奈啊!这个孩子虽然和我没有一点儿关系,本来我是不该收养她的,可是最后我还是带她上路了,或许她是“我”的精神寄托,或许她才是自我救赎的象征。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其实不是一部简单的小说,它融汇了多种创作元素,正如有人把它简单地看成了一本杂记,觉得它不连贯,有些地方与本书所要交待的情节游离得太远,这理由不够充分,其实这本小说布局是非常巧妙的。先是叙述“我”在宾馆如何认识一个叫娜娜的孕妇,然后“我”如何带她上路,最后她不告而别,把生下的孩子托人交给了我。情节看似简单,但是主人公“我”的思绪却奔腾万里,即使有时飞出了九霄云外,也能拉回到现实世界。一边是我的心灵独白,一边是我和娜娜的对话,及路上的所见所闻。在展开内心独白的时候,作者多次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如书中21至22页,我与流沙的一段对话。另外,作者还善于运用讽刺的手法,如19页最后一段及20页第一段,写了报纸上的一篇报道,说“我”爬上栏杆这等荒唐事如何变成了学校的光荣事迹。
说到1988的结构,有不少人误解为杂文加小说,前面已经提到了,这本书不是杂文,所谓不连贯,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类似于意识流的的写作手法,当然作者把意识流平民化了,他思绪飞腾,开头无迹可寻,可读到后来,读者会发现,他之前所思所想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是为了后叙作铺垫之用。其实,这本小说隐叙了一个人物,这也就是运用了所谓的双线结构,一明一暗,明暗交替,明线是“我”,暗线是“丁丁哥哥”。小说中的我以丁丁哥哥为中心,为精神偶像。虽然作者着丁丁哥哥的笔墨不多,但却让读者难忘,甚至丁丁哥哥的形象超越了主人公“我”的形象,这是很难把握好的。一部小说,若同时出现两个主角,总有一个突出,一个作衬托,可是作者并不满足于让丁丁哥哥作配角,多次在文中提到丁丁哥哥的死,可丁丁哥哥是怎么死的呢?作者又没有详细说明,给读者留下了最大的疑问,于是乎诸多的猜疑出现了,尽管书中已明确指出了他的死因,可是读者仍然不相信,非要再找出一些蛛丝马迹,为什么他会死?他是怎么死的?
1988,梦境的运用也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结局处,说“我”再一次梦见自己爬上了旗杆,这让我想起了《老人与海》中那个和大海搏斗的老人在故事结尾处再一次梦见了狮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在思想境界上,《老人与海》要比《1988》要高出许多,为什么这么说呢?前者是一个“打不败的失败者”的形象,是站在整个人类文明的高度上,歌颂人类为了生存,勇敢地和大自然作着殊死搏斗,宣扬人类勇敢的硬汉精神。而后者是一个“斗士”的形象,一个敢于向这个不公的世界宣战的形象,这是一个隐藏着的形象,这个成功塑造的形象不是“我”,而是死去的丁丁哥哥,因为主人公“我”一直在追寻着他的足迹,甚至不惜用一生来遵循。“我爬上了旗杆”不正是宣扬了一种绝不妥协的精神,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吗?向一切恶势力宣战,“我要和这个世界谈谈”,是“我”要去改变这个世界,而不是让这个堕落的世界改变“我”,其实说白了“我”就是丁丁哥哥,丁丁哥哥也就是“我”。
结束语:韩寒的《1988》面世不久,“书评”便铺天盖地涌现出来,其中不乏有佳作,但能深入挖掘的并不多,当然误读的也不在少数。那么,如何读懂《1988》,如何领悟作者的真实意图,其实并不困难,因为韩寒已经在作品中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在此引用《1988》的一句话:“当我的生命里只能讲一个故事的时候,我愿将这个故事说出来,这个故事平淡无奇,平铺直叙,既没有曲折,也没有高潮,也就是寻找,相识,分开,就如同走在路上看见一盏红绿灯一样稀松平常,但若驻足,你会发现,他永远闪着黄灯(第156页)。”也许这就是读懂此书的一把钥匙。总之,韩寒影响了年轻的一代,他用心灵的语言点亮黑暗,用朴实的言语感动无数读者,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唯美的风格,但有清新爽朗之后的畅快,信手摘来,妙语连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