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没冯小刚会装洋蒜

标签:
易中天冯小刚孙海英装洋蒜三国文化 |
分类: 矮人看戏 |
易中天没冯小刚会装洋蒜
@/龙Five
易中天非善主,冯小刚亦非省油的灯。尽管如此,把两个身在不同领域的主儿撮合在一起,多少给人以无厘头的感觉。但此事非我一时心血来潮,也不是鄙人硬要导演一出“关公战秦琼”的无聊戏,只因两位主角近来的言行都出乎我之意料——面对外界或善意或恶意的批评,一个本来应该置之一笑的主儿却表现得睚眦必报,一个遇事惯于以以牙还牙面目示人的主儿却以四两拨千斤之术轻松化解之,让我颇有大眼瞪小眼之意外。
先说冯小刚冯导因人而异的四两拨千斤之术。
事情的起因缘于有“孙大炮”之名的孙海英日前突然将炒作之靶对准导演冯小刚——“冯小刚‘装洋蒜’(装腔作势),中国已经是娱乐片的沙漠”。说实话,我喜欢冯导之文艺片甚于他那时常裸露在外的大龅牙,更对其时不时地赤胳膊披挂上阵的形象不敢恭维。所以,当我看到愈来愈有泼妇倾向的孙海英突然向冯导抛出“装洋蒜”的炮弹时,我本能地开始想象冯导满嘴龅牙尽碎、目眦尽裂之形象,但事实却让像我一般的好事者们大跌眼镜——冯导非单未现丝毫之怒容,反而微微一笑曰:“孙海英同志很可爱,直接说出来比心里恨我阴着不说、见面还夸我的人强多了”。并顺带自我批评了一下下:“我本来就是个原则性不强的人……”
啧啧,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度?于瞬间,先前在我眼里并不可爱的冯导突然变得可人起来。用什么词儿才能形容冯导轻弹脏水之潇洒呢?我想,非“睿智”一词所不能。说来也是,从文艺片导游蜕变为商业片掌舵者的冯导,早已惯性地竖别人为靶心并以拿别人开涮为能事,哪有像孙海英这样不知趣地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冯导一反常态地不接招,孙海英也就只能无趣地独自趔斜着离开。
http://s3/middle/45ddd8efg8698e0f052c2&690
再说易中天得理不饶人的失态故事。
事情缘起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魏明伦说,易中天的《品三国》“借用陈寿思想却不指明其所讲出自何处,甚至连作者之名都不提,致使现在许多年轻人说起三国,只知道易中天而不知道有陈寿”。借此机会,早在“余秋雨诈捐门”事件中就已崭露“愤青”头角(面目)的易中天,专门在《南方都市报》发表《评新三国:高希希有自由 魏明伦请慎言》的文章(5月14日),对魏明伦进行了一番口舌揶揄之能事——原文如下:这就不好叫“艺术想象”了。说得轻一点,这叫“瞎编”;说得重一点,就是“诽谤”。当然,我不打算起诉。魏明伦既然自称是我的“好朋友”,哪里好意思去告他?再则,他也“抬举”了我。魏副主席这么有文化,应该知道“致使”许多人不知道陈寿的,不是易中天,是罗贯中……老兄把我的影响力“抬举”得超过了罗贯中,就不怕折了我的阳寿?因此拜托,魏兄请收回这些无稽之谈,最好再给个说法。当然,“谢罪”不必,道歉就行;三鞠躬也不必,一鞠躬就行。
我最初看到易中天这篇文章时,对其前半部分就新《三国》的言论还是谨慎认可的,但愈往后看愈感觉“借机打击报复”的口吻愈重——这哪里是在写什么“剧评”,分明是在公开场合泄私愤嘛!
此时再反观冯小刚对待孙海英恶意炒作一事时的态度,二人的表现显然有着天壤之别——同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面对魏明伦的善意批评,本来应该置之一笑的易中天却表现得睚眦必报;面对孙海英的恶意挑衅,一向惯于以牙还牙的冯小刚却以四两拨千斤之态轻松化解之。什么叫做人的差别?这就是——当然,冯小刚相较于易中天来说,前者变得愈发乖巧了,而后者却蜕变得让人愈发不敢恭维了。
作为公众人物,面对外界的批评,理应在承认“人们相互之间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方方面面的不同主张、价值、态度、看法、做法”的同时,认真分析、冷静思考、弄清楚对方的心态与动机、知晓批评者的真实目的与利益导向……,而不是本能的反弹、慌乱地抵抗、辩解道白、抵抗对峙……,更不需要绕开问题的焦点搞人身攻击。
虽然有人早已对此类对掐现象有了定语或说法——在一个以不要脸为荣和下作流行的年代,一切能极度惹人眼球的东西背后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易中天先生虽有反感别人善意批评的权利,但在一份有广泛影响力的报纸上如此揶揄对方似乎多少有点欠缺风度。
记得有位哲学家如此讲过:当别人批评你时,反驳与辩解是最愚蠢的做法。因为你的行为是一种态度,批评者亦只是一种观点。如果本能地跳起来面红耳赤地怒目相向,把别人的善意当成驴肝肺,只能把自己硬生生地置于心胸狭窄、文人相轻的旮旯里。
其实:都是狐狸,玩什么聊斋。若论“装洋蒜”的功夫,易中天还真没有冯小刚的功夫深。如果易先生真为别人的批评如坐针毡的话,适当表示一下“吾非‘人善被人欺’之辈”的意思也就得了,大可不必得理不饶人以致把自己弄得跟个睚眦必报的小人似的。最后奉劝易中天先生一句:做事要高调,为人要低调。http://s15/middle/45ddd8efg8698df31274e&690